年7月29日,在毛乌素沙地研学活动中,我有机会亲耳听到了全国治沙英雄、人民楷模王有德讲述白芨滩人的治沙经历,再一次被王有德的大爱精神和人格魅力折服。
1.“人一辈子要干两件事:该干的事(事业)和自己想干的事(兴趣);治沙是我想干的事,也是我的事业。”
感悟:将“治沙”定位为最想干的事,是因为当时沙害十分严重,经常淹没村庄、道路。“一碗水、半碗沙”“扬沙时,连路都看不清楚”“许多人被迫迁走”——这些场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灵武市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真实写照。我的老家在宁夏西边,靠近腾格里沙漠边缘,当年也是这个场景。有一年连续扬沙,二十多天看不到太阳,遮天蔽日的昏*,让小孩子憋闷发慌,大人们也憋屈难受。当年二十岁出头的王劳模,为沙区群众少受沙害,主动去抗风斗沙,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抱负啊!因为有爱,心里始终挂念着职工冷暖,所以在治沙路上,王有德从来没有犹豫过,带领林场职工,一个树坑、一个水坑往过栽树苗,30年艰苦奋斗,实现治沙63万亩,控制流沙多万亩,还营造出大片“绿洲”。
2.“每次回到家里,头上、身上、衣服里、鞋子里全是沙子。我老婆子就用笤帚这么扫一堆,一绺一绺的沙子扫成堆了,就喊我说,‘你把林场绿化了,却把我家沙化了’。”
感悟:白芨滩流沙多,十分难治。想在大沙丘海里种活树,几乎没有可能。但白芨滩人不服输,他们借力雨后沙坑里的一点积水,及时种活一小片草地,再栽上几棵树,精细照顾,慢慢地,草的根蓄住了,树也活过来了。凭着无比的毅力和坚强,白芨滩的沙地上,终于有了一线绿意。随着治沙工作持续不断地推进,绿色面积不断扩大,终于有了可供人们乘凉的“绿荫”。这一刻,治沙人该是多么地自豪啊!
3.“我们家家风非常好!有一年我父亲问我们家里人一个问题:‘天天这么辛苦,为了啥?’我和母亲回答说:‘为吃饱肚子么’。哥哥说:‘为了让周围的人都过上好日子!’父亲表扬了我哥。”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好的家风,会给家人以巨大力量,鼓励家人去努力奋斗。王劳模坦言,是家庭教育,让他从小就意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砥砺了品格,磨炼了意志,塑造了“乐善好施”“刚正不阿”的性格。好家风应代代相传!
4.“我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我会继续努力,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感悟:五十年如一日,与风沙抗争到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这方水土上千千万万个家庭。白芨滩荒漠变绿洲,创造了“中国治沙奇迹”,每年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年,治沙英雄王有德从白芨滩林场退休,继续坚持治沙、种草种树,在银川河东机场东侧,又制服了4万亩的流沙,并种植了亩果园,实现了“既防沙之害,又用沙之利”,探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的新路子。“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宁夏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
建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既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每个宁夏人的责任。应大力弘扬白芨滩精神!
让白芨滩精神永放光芒!!
龙生平,.8.7宁夏银川.大河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