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喆,女,博士,长沙师范学院经管学院经济师,从事城乡绿色共同富裕研究;向国成,湖南工商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城乡绿色共同富裕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项目编号:16ZDA)的阶段性成果。
长期以来,由于侗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造成了经济总量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的现状。于此,论文对如何让侗族地区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充分识别和利用本民族的优势绿色资源,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的耦合发展,尽快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阐释。同时论文还为推动侗族地区将“药用自然资源库”转变为“大健康产业宝库”提供路径选择,由此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走绿色共同富裕之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侗族;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大数据;大健康
侗族医药与侗族的“萨”文化、“款”文化、稻作文化、饮食文化等息息相关,经历了原始医学、冲傩巫医、经验医学、理论医学等阶段。近年来,学者开始对散存在民间的侗族医药资料进行挖掘与整理,如田兰、汪冶、田华咏等人的《侗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年到,郭伟伟团队深入侗族聚居地,发掘、采集和记录了侗族药用植物种,本次调查的药用植物占侗族药用物种的87.01%,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侗族药用自然资源库的组成情况。侗族药用资源种类繁多,除植物外还包括动物、矿石等。这些药用资源对侗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自Rachel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年)以来,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破坏被世人所诟病,有的生态民族学家认为,人类即将继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进人第四个文明,即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的要义是敬畏由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生态命运共同体,在维护文化与生态紧密耦合的基础上,让生态价值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的。侗族地区丰富的药用资源具有在地性,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让它们在侗族生态系统里存在和生长,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生产资料,也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其次,这些资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作为生态链中的一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和利用后所形成的侗族医药文化事实令其赋予了生态价值,对生态价值进行利用和提炼,是侗族进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稻鱼鸭林粮间作、渔猎等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侗族医药资源互通共融,侗族医药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与知识溢出,将带动侗族传统生计模式向现代农业的升级发展,形成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持续增收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侗族地区“药用自然资源库”与侗族生计方式的耦合性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强益、吴钦顺、杨圣金、萧成纹等学者开始对侗族医药在治疗肺结核、肝炎、骨折等方面的疗效展开考察,拉开了学者对侗族医药进行学术研究的帷幕。笔者团队通过在侗族地区长期的参与式田野调查,采用人物访谈、标本采集、问卷调查以及考证前人研究文献等方式总结发现,目前侗族药用自然资源约有种,主要如下表所示分为三类。“传统生计方式与其民族存在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生存空间选择了一定的生计方式,生计方式也在调整调度着民族文化体系。”这在罗康隆等学者的论述中早有提及,生计方式是我们研究民族经济与文化的重要视角,因为它从微观之处折射出了人们宏观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侗族传统生计与侗族药用自然资源的耦合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稻鱼鸭生计方式与药用自然资源的认知与利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说的是这里的人们以水稻为主食,以烹饪鱼为菜肴,用烧地开荒和灌水除草的方式进行农事活动。灌溉到农田里的溪水带来的小鱼不仅吃掉了水稻根部隐藏在水中不易捕捉的害虫,鱼和鸭的游动还令水温保持平衡,增加了水中的富氧含量。等到小鱼稍长大,侗族人民再将鸭子放入水中,鸭子能吃掉水稻上部的害虫,排泄的粪便还能成为滋养水稻的肥料。鱼鸭帮助水稻松土除害,稻花等为鱼鸭提供食物,最终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节约资源的前提下,获得稻鱼鸭三丰收。年,贵州从江县“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人选 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样的农业系统事实上是一个融入了植物、微生物、动物在内,包含了有机和无机环境的、有着可循环生命力的生命系统。利用系统中各个主体间看似各司其职,实则相互制衡的共生关系,用绿色方式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防治病虫害、涵养水源、调节湿度等目的,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智慧。这种智慧源于侗族人民认识到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又相互依存的道理,与侗族医药讲求“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用冷药治热病,热药治冷病的思想高度契合。(二)林粮间作与药用自然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据清水江文书记载,明清年间,皇家大兴土木,负责采办的官员溯沅江而上“采取大木”,因天然木材数量无法满足需求,从而促进了侗族地区人工造林的发展。侗族特色干栏式建筑、风水树一、“十八年杉”等,见证了侗族群众对树一的喜爱,也促进了“林粮间作”这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林粮间作指的是在林木种植的行距间隙里辅以播种粮食。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更通过套种增加了土壤肥力,达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的目的,体现了侗族人民“万物亲缘”的朴素绿色发展生态观。由于侗族医药逐步发展,对天然药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侗族人民逐渐从“林粮间作”中得到启发,将其演变为“林粮药间作”的立体模式。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锦屏县为例,在团队实地考察中发现,这里的村民以“两山”理论下的广义财富观为指导,在传统生计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药材纳入“林粮间作”系统里来,在林下种植了铁皮石斛、白芨、太子参等品种,形成“林粮药间作”系统,年,该地区中药材种植规模已达到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林粮药间作”系统不仅包含了炼山、亮蔸、间伐抚育、多物种共生等功能,还兼顾了粮食、林木和药材产量,提高了土壤质量和资源使用效能,探索出了符合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机生计方式。(三)渔猎生计与药用自然资源的认知与利用一个民族不仅受周遭的物理环境影响,更与人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许多因素相连。这就是19世纪中叶,法国 社会学家KurtKoffka提出的场域理念。侗族医药资源就是在这样的场域中,特别是在传统生计模式中被认知和利用的,历经了人类认识自然—自然反哺人类—人类再改造自然的过程,文化制衡让人类与自然在悠久的并存、偏离、回归中,在彼此的相互改造和构建中能达到一个平衡的向前延续的状态。侗族自古喜欢依江河而居,即使为躲避战乱迁人深山,也会选择在水源旁建坝搭房。江河、水坝、山林这些生存空间里包含的生命信息形成了侗族独特的生态位,侗族医药的形成与生态位息息相关。例如,侗族人民在长期捕鱼食鱼的经验中,发现螂鱼有和中补虚、补中生气的作用,而鲤鱼则有利水消肿、通乳汁效果。在狩猎活动中,如被野兽所伤,侗族人能从身边的植被中找到茜草、白芨、仙鹤草等用于止血化疲。侗族医药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