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长出中韩友好林种一片绿荫,结一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www.csjkc.com/yydt/637.html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网银川6月19日电(记者谢建雯)从高空俯瞰毛乌素沙漠,一道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绿色屏障横亘其西南边缘,这里是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绵延的绿洲中,有一片“中韩友好林”,记录着一批批韩国友人播绿护绿的坚守和中韩“治沙人”浓厚的情谊。“这些年以树为媒,我们栽了树也交了朋友。树不骗人,活就活了,一年比一年高,我们的友谊也一年比一年深。”白芨滩管理局副局长魏蒙说。盛夏时节,“中韩友好林”为沙漠带来一片绿荫,同时也讲述着中韩“治沙人”的坚守和汗水。(新华社记者谢建雯摄)白芨滩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苦瘠之地。60多年来,在当地人的不懈努力下,这里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的*要、专家来此参观考察。早在年,时任韩国女性家族部事务官李汉国在白芨滩考察时曾发出感叹:这里的沙漠治理得很好,看到以前的沙漠变成现在的果园,很震撼,很感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年春,由几位韩国企业家组成的韩国防治荒漠化志愿者团体,在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前任所长*有福的陪同下,来到白芨滩。远处,林业工人们忙着扎草方格的沙区满目焦*,而眼前已经得到治理的低矮灌木区却绿意盎然。“这种对比让他们惊讶不已,当即就拿起锹,在沙区学着扎起了草方格。”*有福说,“他们不是做样子,干起活来很踏实。”韩国三面环海,气候湿润,并没有沙漠。这群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到中国植树的韩国友人让*有福和魏蒙感动。一番商量后,志同道合的两国“治沙人”决定共建一片“中韩友好林”。年10月,*有福(右四)等人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了“中韩友好林”揭碑仪式。(受访者供图)虽然已经79岁,受到鼓舞的*有福多年来并未停下公益治沙。他还带着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朝鲜民族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回、汉、蒙、朝鲜等各民族学者参与其中,与韩国这一民间治沙团体一道,每年到白芨滩开展友好植树及捐助活动。“防沙治沙、改善生态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没有国家、民族界限。”*有福说,“他们愿意亲自挖一个坑、种一棵树,这种民间友谊对于两国合作发展非常有意义。”作为在林场干了21年的老林业人,这片林子是魏蒙看着成长的。这些年,林区多了多棵3米多高的樟子松,约60万元建设资金都用于抚育幼苗、养护成树。樟子松耐寒耐旱,四季常青,如今冬日的白芨滩一改单调的沙漠*,有了一抹亮绿。魏蒙说,每年过来的韩国“治沙人”里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有企业家、大学教授,也有研究员、学生。“他们每次来都要在沙漠走上一圈,看看林区变化、前一年种下的树,再就是继续挖坑种树,体验扎草方格。”魏蒙说,“我们看到了他们保护生态的态度,他们也看到我们防沙治沙的认真。大家如果都能达成共识,合力做一件事就肯定能做好。”年5月,在*有福(左四)陪同下,一批韩国防治荒漠化志愿者们来到白芨滩开展友好植树活动。(受访者供图)白芨滩老林业人王玉国对这群外国人印象同样深刻。虽然语言不通,但他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善意。“他们的坚持对我们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王玉国说。沙漠原来几乎没有生命,如今有了绿量,昆虫、鸟类、兽类逐渐回归,白芨滩的好生态迎来了新朋友。最新数据显示,白芨滩野生植物增加至种,野生动物增加到种,豹猫等生态指示性物种开始出现。在魏蒙看来,防沙治沙、增绿护绿不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命题,“中韩友好林”就是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就像一条纽带,如今这片林子已将两国“治沙人”连到一起。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展览着韩国防治荒漠化志愿者团体年参加友好植树活动时的亲笔留言。(新华社记者谢建雯摄)“祝愿韩国与中国的合作永恒发展!”这是年韩国防治荒漠化志愿者团体写下的一句留言。魏蒙希望:“以后双方接班人也接力护绿,加深这份友谊,那这件事情就会越来越有意义。”→→中韩交流相关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pz/677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