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纪事挖蕨粑山径李德文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www.xxzywj.com/m/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林小溪03:27来自山径文学社主编肖殿群

·

挖蕨粑

李德文

·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许多往事早已如过眼云烟,湮灭在记忆的长河里了。但有些经历却永铭脑海,任时间如何磨蚀,依然清晰如昨,贡山挖蕨粑就是其中的一段。

那是年的秋冬时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我和家乡小伙伴们就天天上山挖蕨粑,连续挖了42天。那个年代,国家还很穷,科技很落后,水稻品种差,化肥农药少,又没有农业机械,粮食产量很低,生产队打的粮食不够吃,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大多数家庭每年都要缺两三个月的口粮。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各个生产队想了很多办法,除积极争取国家的返销粮外,还在保证每户有两个以上劳力出集体工的前提下允许一个附带劳力上山挖蕨粑。这样,就形成了由男女附带劳力和部分少年组成的挖蕨队伍,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其中的一员。

寒冬时节,天刚蒙蒙亮,我母亲就起床生火打油茶、做饭。我则准备好锄头、钩索、扦担等工具,还不忘将锄头泡在水里以免锄把松动。吃饭时又另舀一碗饭捏压成团(有时是头天晚上在撑架火炉边烤好几根红薯),用一块干净的帕子包好备作午餐。吃过早饭,我们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脚穿自编的草鞋,肩扛扦担,手提开山大锄,带上午餐就和伙伴们大步流星赶往贡山。

一路上,白霜满地,潮湿的地方打着厚厚的狗牙霜,脚踩上去噗噗作响。凛冽寒风横扫过来,手脚耳鼻被刮得生疼。走过土地坳,越过松树包,跨过石板桥,爬上贡山界,就到了贡山腹地。走进山沟,由于早前下过一场大雪,山沟背阴少阳,成堆的积雪久久不化,掩埋了上山小路,我们就锄挖脚踢,拓路前行。有时手脚冻裂,流出生血,则就地挖几棵砖锤子(学名白芨)在石板上捣烂敷上,从破旧的上衣豁口处撕下布条包扎好又照样干活。在我们村,劳作中受点小伤,都是自己就地采药捣碎或用嘴嚼碎敷上,作些简单处理,三五天就好了。

贡山,山如其名,是我家乡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独宿村(今金童山村)天然物产最丰富的地方。这里地域广阔,山山岭岭遍地生长着蕨根、毛栗(野生小板栗)、栗子、葛根和药材。独宿人自豪地说,我们贡山有两座粮仓,一座埋在地下(蕨根、葛根等),一座挂在树上(毛栗、栗子等)。秋收时节,独宿人在农忙之余,常常男女老少齐上山采收毛栗、栗子,叫做“年年有个小阳春”。饥荒年月,独宿村民更是家家都靠挖蕨粑,捡毛栗、栗子作补充食物,解决缺粮问题。就连附近村也有不少人投亲靠友来这里参与收获这个“小阳春”。

我们当年挖蕨粑一般在贡山一个叫杨家冲的地方。进山后首先是选好挖蕨地点。要想蕨根又多又好,得选择山不太高,坡不太陡,蕨叶多长势好且蕨叶呈深红色的向阳缓坡地(山沟和阴湿地的蕨根因水份太重淀粉含量少)。这些地方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疏松,蕨根粗壮品质好,淀粉含量高,挖起来也比较容易。

挖蕨根时,先要用镰刀扫开蕨叶,砍掉柴草荆棘,再开好隘口,先按水平线挖一条8~10米的口子形成隘口,然后依次往上挖。先挖去约两寸厚的表皮土,下面便是生长蕨根的地方。一般开挖深度50~80公分,有的要挖1米多深。蕨根大多是顺坡生长。

刨出蕨根后斩成两到三尺长一段,码到一边,再摘去须根,除去泥土杂物,然后仔细鉴别取舍。蕨根有四种:一是老根,根内呈黑红色,干枯无粉;二是嫩根,颜色较浅,多绒毛,水重无粉;三是反蕨根,粗壮光亮,有两条明显的纵向白线,有粉但味苦涩;四是好的蕨根,粗壮光洁,很脆,折断时根内呈粉白色,淀粉含量高。前三种都不能用。

每到中午时分,领头的人一声响亮的“喔嚯”,各个山头山坡的人一齐打开饭团就地坐在锄头把上吃饭。没带茶水的则到山沟里掬几捧清泉解渴。

一般情况,每天挖蕨到下午四点左右就要下山,将蕨根捆好挑到水溪边清洗干净,再用钩索捆成两捆,用扦担挑回家。

(刚刚挖出的蕨根)

清洗蕨根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要先将蕨根泡在水里,以扦担为支撑保持身体平衡,再用脚轻踩蕨根反复揉搓,力道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能将泥沙洗净又不伤根才行。

回到村时,往往已是“月上柳梢头”了。但还要将蕨根打碎并进行过滤沉淀,不能拖延过夜。这个过程也不轻松。村民在小河边将又大又平的青石板垫高摆安稳,三面围好,做成近两尺高的平台,将蕨根放到石板上铺开,然后用碗口粗的杂木棒做成的蕨粑棒捶打,直到将全部蕨根打得泥烂方可,没有足够力气还干不了这个活。每到傍晚,收工回来的壮劳力们便扛着打蕨棒赶来帮忙,打蕨粑的队伍立时壮大起来,小河边到处都响起捶打蕨根那清脆而强劲的声音。偶有劳力不足的,立马有人抡着大棒前来相助。晚霞映红西山的时候,伴随着袅袅炊烟,打蕨粑之声在四周山谷交互回响,整个村庄充满温馨而激越的气息。

接下来就是过滤沉淀,这个过程特别需要手脚利索,动作准确细致。做法是:在河边找一个较平缓有清洁水源的地方,挖好上、下两个坎,上面坎安放过滤桶,下面坎安放沉淀桶,沉淀桶桶口要略低于过滤桶出水口。过滤桶容量较小,接近底部的边壁装有带塞排水罩枧。沉淀桶容量比过滤桶大四五倍,靠近底部的桶壁上开有方形排水孔。另备两只手提桶,一条约两米长的接水枧。沉淀桶要从内向外用木塞将排水口塞紧,确保滴水不漏;接水枧尾端用棕片包好扎紧作滤网,过滤时确保不使根渣漏入沉淀桶。以上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会影响蕨根粉的质量,甚至前功尽弃。

(梅山美食--野生蕨菜)

准备就绪后将打碎的蕨根倒入过滤桶,灌满清水用手反复揉搓,让根上的淀粉溶入水中。然后用两个小提桶交替接在罩枧口下,将蕨粑水反复接回过滤桶,一般反复倒腾十来次后,就可以用接水枧将滤过的蕨粑水接入沉淀桶了。按上述操作,用过滤桶连续淘洗四到五桶水就能将蕨根中的淀粉基本洗净,沉淀桶也就灌满了。

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到次日晨,蕨粑水就基本沉清了,这时就可以敲开沉淀桶的木塞放干水取蕨粑粉,一天的劳动成果马上可见分晓了。当放干滤液看到桶底一层厚厚的又白又细的蕨粑粉时,那种成就感别提有多大了。

(当年的春荒蕨粑,如今的梅山美食)

许多年后,我回忆起当年挖蕨粑时的情景,居然来了诗兴,吟成几阙小令:

·

鸡鸣晓,慈母起得早,生火做饭扫庭堂,油茶飘香烟袅袅。肚子得半饱。

日方升,提锄即启程。踏霜踢雪挖蕨去,戴月披星始回村,挑蕨近百斤。

夜已阑,月下砸根酣。蕨槌起落万千次,浑身汗水浸衣衫,蕨根如泥烂。

天朦胧,起床去开桶。放干滤液看分明,桶中新粉白如汞,乐不知西东!

·

我把诗稿寄给湖南省诗词协会,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伏家芬教授等几位专家的好评,很快被刊登在《楚风吟草》上。(年2月22日写于湖南城步儒林寓所)

·

作者简介

李德文,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20世纪七十年代教过书,后在**部门任过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在省市报刊发表过作品。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协会理事、邵阳市楹联协会副会长。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肖殿群)点击链接-我沿中国扶贫起源县走一圈(山径?肖殿群)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pz/706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