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以马尾松木为寄体的菌类植物,素有“白银”之称,是著名的中药材,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领域。贵州南易茯苓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刘胜华就是杨武乡的茯苓种植户,一直从事家具行业的他,对木料接触频繁,后来在友人的口中得知茯苓种植利润高,市场稳定有前景。年,刘胜华便加入茯苓种植圈,经济效益成果明显。今年,他便决定扩大种植规模。茯苓的生长全靠吸收被砍伐掉的松树根部的养分,所以刘胜华不断的寻找新资源,在得知杨武乡补董村有片伐完的山林满是松树蔸,适合种植茯苓,他和妻子便前往到杨武乡。“把茯苓的种子种在松树蔸旁边,菌丝会从松树蔸的边缘向中间开始生长出去,这样种出来的茯苓肉质不仅白还很结实。”刘胜华说道。松树蔸的循环再利用,有效的盘活林下资源的同时,茯苓作为林下经济作物,菌种也可以加速松树蔸的腐烂速度,让山地更加肥沃,提升次年的造林质量。“计划在杨武乡种植亩左右的茯苓,其中,我们有50亩的国有林地及亩的集体林地,与他们签订协议后,村里免费提供这片林地让我们种植茯苓,但同时我们也要为这片地植树造林,达到互利共赢,目前已种植了亩左右。”刘胜华说道。不仅如此,种植茯苓的人工需求量非常大,为当地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务工机会,一年人工费大概在万左右。“这是我来挖树蔸的第四天,工资平均一天元至元左右。”正在林地干活的工人张秀珍说。当下,不仅是茯苓的种植季,也是太子参的采收季,走进杨武乡家和村太子参种植户袁丽家的基地里,几十个村民正忙着采挖、去泥、装袋,一派繁忙丰收景象……“我们来干活,按斤两称重发放工资,一天大概90元左右,我觉得还可以,离家也近。”工人杨文芝说。杨武乡家和村的土壤肥力较高、通透性好,冬夏温度适中,而太子参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非常适宜发展中药材太子参种植产业。为了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将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杨武乡家和村依托良好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与村民协调,积极引进、培育种植大户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袁丽家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家里亲戚在凯里就是种太子参,那边有很成熟的加工市场,销售也不愁,看着她们收益也不错,所以我们就开始学种。通过村里协调帮忙流转土地,在杨武乡家和村种植太子参亩左右,发放人工工资在40万至50万左右”。种植户袁丽说道。如今,袁丽种植太子生已有六至七年的时间,不仅能带动周边的村民务工,还激发农户种植太子参的积极性,提高土地使用率,将荒山变成绿地。目前,杨武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共计亩,其中太子参亩、白芨亩、折耳根亩、生姜亩。如今,闲置的资源变为村民增收的财源,杨武乡已探索走出一条中药材产业振兴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一笔浓墨。近年来,西秀区杨武乡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鼓励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中药材,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新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通讯员 朱莉娜编辑 沈长志二审 谌贵璇三审 聂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