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是真的吗》)中草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也是中医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独特药物。而网上有个说法称,中草药也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大名鼎鼎的老北京毛猴就是用中草药制作而成的。那么,中草药能做工艺品的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呢?根据网友的线索,我们得知北京一位叫姜守煜的老先生会制作毛猴。为了寻求真相,我们马上联系了姜老师,并赶往他的家中一探究竟。
我们来到姜老师家中,发现房间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毛猴工艺品,这些只有拇指高的小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北京工艺品毛猴了。刚看到的时候,还以为是一只只毛茸茸的小猴子,但仔细观察才发现,它们原来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只不过它们的身体都是用一种毛茸茸的东西制作而成的,才让人觉得像猴子。姜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亲手做的,他还准备亲自给我们演示一下制作毛猴的过程。
姜老师准备好了做毛猴的材料,我们发现只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很多人小时候玩过的蝉蜕,北京人都管它叫“知了猴”,而另外三种看起来都很陌生。姜老师告诉我们,这四样东西分别是:辛夷、蝉蜕、白芨、木通。不过它们到底是不是中药,姜老师却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先让我们看看这几样东西究竟是怎么组合成毛猴的。
只见姜老师拿起辛夷,熟练的用剪刀修剪起来。姜老师告诉我们,辛夷主要是用来做毛猴的身体。接下来,姜老师拿起蝉蜕,把它拆分开来。原来,蝉蜕的腿用来做毛猴的四肢,而毛猴的头也是用蝉蜕的头来做成的。蝉蜕的头要用画笔涂上一抹红色,蝉蜕的腿也要经过修剪,之后就要跟修剪好的辛夷粘在一起, 才粘毛猴的胳膊,胳膊要根据场景中毛猴的动作来进行调整。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些疑惑,辛夷与蝉蜕分别用来做毛猴身体与四肢,那么白芨与木通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姜老师告诉我们,毛猴有时候会戴斗笠,而木通片就是用来做毛猴的斗笠,而白芨融化了以后是可以当胶水使用的,但是由于白芨很容易凝固,所以现在逐渐用乳胶代替了白芨。
姜老师还告诉我们,毛猴是按照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的猴像,实际上是在微缩的环境下,演绎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调侃人生百态。卖糖葫芦的、茶馆喝茶的、拉车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中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极具老北京特色,又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
可是,辛夷、蝉蜕、白芨与木通这四种制作毛猴的材料真的是中草药吗?
北京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医师*燕:“这四味确实都是中药材,辛夷是木兰科植物望春花或武当玉兰的一个干燥花蕾,主要起到发散风寒与通鼻窍的作用。蝉蜕是蝉科的昆虫黑蚱,它是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要起到疏散风热与利咽开音,可以用于小儿的急慢性惊风。白芨是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主要起到收敛止血与消肿生肌的作用。木通是木通科的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干燥的藤茎,主要起到利尿通淋、清心火与通经下乳的作用。”
那么,毛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北京民俗协会会长高巍:“毛猴的产生年代现在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是在清末的时候。当时在南城有两个药铺里边学徒的伙计,伙计的生活比较枯燥,接触中草药又非常多,所以他们就发明了拿蝉蜕、辛夷这两味中草药来制作毛猴的这种工艺方式,而且由于做起来比较简单,造型生动夸张,可以表达我们的各种情感,于是这种手工艺就慢慢在民间流传开了,而且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由于毛猴是用中草药制作而成的,所以可以长久保存。而毛猴展现了老北京民俗生活与趣味生活,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与历史记忆。目前,毛猴技艺已被列入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