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艺术品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官民可以共同拥有的。
比如官窑和民窑之分的瓷器;宫廷手工艺和民间手工艺分别的牙雕、玉雕等。
都是皇上可以拥有,老百姓也能玩的,充其量就是做的奢华与不朴素的问题。
然而,唯独今天介绍的这件玩意儿,却是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只在宫廷当中出现。
普通百姓,是很难瞅见它的。
这就是红墙内最为神秘的官家玩意儿——景泰蓝。
中西文化交融的景泰蓝,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
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公元6世纪时,阿拉伯商人经由丝绸之路,将这些精美的珐琅器物和制作技艺,引入到了中土地区。也有人说,是13世纪下半叶,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时,俘获了一批俘虏。
恰好在这批俘虏当中,有人懂得制作珐琅的技艺。于是,在中华大地上,这些带有繁复花饰,以及浓郁色调的美丽器皿,才被广为流传。
然而,不管哪种说法正确,珐琅器都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
只不过,由于太受中国皇室们的喜爱,以至于在明朝景泰年间,它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 状态。
再加上,此时又以富贵华丽的蓝色制品最为出色,因此人们将其称呼为“景泰蓝”。
而景泰蓝本身,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 展现。
浴火重生的景泰蓝
时常有人把一件景泰蓝,比喻为是十箱官窑器。
因为制作一件景泰蓝,不仅要运用青铜工艺,还需要用到制瓷工艺、雕刻工艺、镶嵌工艺,几乎是集合了中国的大部分传统工艺。
可见,其制作的难度和工艺的复杂程度,都不容小觑。
制作一件景泰蓝器皿,要先根据胎型要求,将加工过的紫铜板剪出形状之后,在用铁锤敲打出铜胎。
“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说的正是制作景泰蓝最重要的步骤: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掐丝师会使用镊子将柔软的铜丝,弯成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之后,在一点点的嵌在铜胎上。
整个过程有点像绘画时候的线描,容不得一点马虎。
如果说掐丝是绘画中的线描,那么点蓝就是填色的过程。
只不过使用的色彩是以石英、硼砂、长石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再磨碎制成粉末的珐琅料。
而且还要重复三、四次填料,以及烧制的过程,才能最终达到 效果。
但每一次烧制,其实都仿佛是在*门关里走了一趟,因为即使配方相同,烧制时炉内温度的细微变化,也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
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繁复的工艺,才使得制作一件景泰蓝需要拥有极大的耐心,也拥有着高昂的制作成本,只能 皇家使用。
而景泰蓝本身,也体现着制作者的匠人之心,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
乾隆 的景泰蓝
当宋元时期的文人,面对景泰蓝浮夸的颜色、绚丽的花纹时,内心大多都是拒绝的。
曹昭就认为这样的珐琅器太过艳俗,“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
然而,当喜欢“浮夸”的乾隆爷,见到景泰蓝时,便对它一见倾心,也为宫廷烧制景泰蓝,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建议。
比如,这一时期的景泰蓝使用了很多山水花鸟、螭龙兽面的中国元素。
再比如,把“乾隆风”融入景泰蓝创作,使用大面积的蓝色做为基底,辅以红、*等颜色的装饰,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差异。
乾隆不仅“改造”景泰蓝,也爱它爱到骨子里。
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景泰蓝的影子,几乎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专属玩意儿。
据说,最奢华的一次便是在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宴上,一桌子40多道菜,用的都是掐丝珐琅碗。
如今的景泰蓝
虽然,在清末民初时期,景泰蓝工艺曾几乎差点失传,但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努力之下,景泰蓝的技艺还是被捡回来了。
如今,景泰蓝不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出现在时尚界和文玩圈。
甚至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开场合里,成为中国的标志,漂洋过海,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匠人之心。
你们,喜欢景泰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