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新技术拓展农民致富路
日前,在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的温室大棚里,嘉峪关金润源农民种植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丽萍正忙着栽植新品种番茄幼苗。她手持工具,专心致志地在已经铺好的防草布上打孔。在她身后,几名工人手脚利落地在打好的孔洞中投苗、培土,如同一条流水线般密切地配合着。不到1个小时,整座大棚里就栽满了嫩绿的西红柿幼苗,看上去生机盎然。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在这片戈壁荒漠上引进种植各种南方水果。”张丽萍介绍,然而近年来单纯的水果已经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引进种植更具吸引力的新品种才能确保合作社的收益不断增加,而嘉峪关市农技站发起的新品种引进项目恰好满足了她的需求。
今年,嘉峪关市农技站主动发起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引进一批新品种水果种苗,不断拓宽水果种植领域,为农民增收“加油助力”。在农技站的帮助下,张丽萍腾出3座温室大棚,引进了小红玉、红双喜、晴美3个樱桃番茄品种进行种植。
“这几个种类的番茄属无限生长型,抗病性好、产量高,一年四季都有产出,且甘甜多汁,在水果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1斤最少也能卖到6元,预计3座大棚收入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三成以上。”张玉萍对樱桃番茄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除了新品种以外,新技术也同样在嘉峪关的水果栽种中得到了应用。
位于野麻湾村四组附近的一座温室大棚里,一棵棵樱桃树苗密集栽种,行间的土地上也种满了中药材紫花白芨。据了解,这座大棚里栽种的是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樱桃树,共棵,采用了矮化密植和立体种植两种不同的新技术。这样一来,不但樱桃种植亩产收益低的缺陷得到了解决,而且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使樱桃喜光与白芨怕光的特性得到了互补,为增产增收拓宽了渠道。
今年,嘉峪关市农技站将19种新品种果蔬纳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项目》,并辅以7项新技术,以此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为农民致富增添新渠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通讯员回静)
高原夏菜成为兰州农民增收主产业
如今,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兰州高原夏菜成为当前兰州市种植业中外销量最大的强势产业,品牌越叫越响。
记者从兰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兰州高原夏菜外销量从年的十几万吨增加到了现在的万吨以上。
不仅销得多,销售的版图也越来越大。除了销往广东、江苏、四川、浙江等省市和港澳台地区,还外销到韩国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外销量达60%以上。
“去年我种了16亩,今年扩大到20亩了!”暮春四月,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村民赵怀井一边移栽育苗棚里的紫甘蓝苗一边说。
赵怀井最早外出务工,一年的收入刚够家里人糊口。10年前,看到高原夏菜产业能赚钱,他便回家和妻子种起了菜。菜越种越多,他的劲头也越来越足,红笋、散花、紫甘蓝、西生菜……有些菜一年种好几茬。去年,他盖了两层楼,花了20多万元。“靠打工那点收入,哪能盖起这栋楼?”
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自年开始,兰州市依托地域优势,积极发展高原夏菜产业。现在,为国内市场持续提供甘蓝、菜花、西兰花、娃娃菜、芹菜等30多个种类、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
逐步形成了四季生产、全年供应、长短结合、内外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
品牌响当当,销售不发愁。年,兰州市高原夏菜种植面积20.99万亩,产量70.59万吨。6年开始,兰州市通过举办产销对接活动、参加国内大型产销对接会、展会,在重点终端销售城市举办专场推介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高原夏菜。当年,外销量达到70万吨。随后外销量稳步增长。尤其是近两年,兰州市通过产业扶贫,大力组织榆中、永登等贫困地区的冷凉蔬菜走出去,外销量明显增加。
截至年底,兰州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8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产值达到36.6亿,外销量达到万吨以上。高原夏菜已经成为兰州农业最具特色、最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及知名农业品牌,也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产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赵梅)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