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连着山,逶迤在武陵山深处。从铜仁玉屏县城出发,沿着玉朱公路行驶10公里,便到了朱家场镇茅坡村。
金秋的阳光洒满大地,人们在亘古不变的土地上匆匆来往。从村活动室门口沿着通村通组路,可以一直走到茅坡村后山的千亩老油茶林基地。阳光照耀下,环抱着整个村庄的油茶林,绿意更加深浓。
微风轻轻拂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看着一颗颗硕大饱满的油茶果缀弯了树枝,茅坡村*支部书记舒志启喜笑颜开:“全村差不多亩老茶林,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的玉屏自治县,人工栽培油茶历史悠久,史料记载超过年。明清时期,油茶就已成为玉屏对外贸易的重要物品之一。
近年来,玉屏着重调整产业结构,重拾老油茶品牌,改造低产油茶林,选育新品种新造油茶林,走“名、特、优”产品之路。去年,玉屏坚持“适地适树、油茶优先、整村推进”的原则,引导群众大面积种植油茶,全县油茶面积增加到22.4万亩。
抓住全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茅坡村利用荒山、房前屋后、路旁水旁等地新种了余亩优质油茶,最大限度增加群众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让油茶香飘万家。
蒸蒸日上的油茶产业发展,也映衬着茅坡人郁郁葱葱的好生活。环村庄缓行,可见侗家标志性鼓楼建筑、宽阔的文化广场、高标准卫生室、成片的荷花池。村里还设有篮球场、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大舞台等场所,都滋润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往远处张望,可见村前的坝区上,建有大片的西瓜、藜蒿、茶树菇、白芨、草莓等经济作物。坝区对面的现代化鱼苗繁育生产基地,源源不断的鱼类良种运往村外,村庄实现多产业欣欣向荣。
一边是种养,一边是旅游。借助茶花泉景区的旅游效应,农家山庄、文化旅游公司等旅游延伸产业逐步在村里兴起,农民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油茶不仅点缀了荒山的美,更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年,茅坡村人均纯收入已达1.4万元,乡亲们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但舒志启觉得这还不够,他们还计划把茅坡村的闲田碎土都种上油茶,同时将新油茶基地与老油茶林作为茶花泉的延伸区域,打造山地自行车赛道,形成旅游连片发展效应,那时的茅坡村将会由绿变美、由美变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葛永智
编辑刘诗雅
编审闵捷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