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君故里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东南部,有个山村叫郑家埫,是省定贫困村。该村“地无三尺平,望山跑死马”,户人散居在海拔至米的大山深处。然而,从年10月19日开始,长江大学先后派驻3名第一书记5名队员,用时2年时间将郑家埫贫困户清零,于今年跨入乡村振兴行列。一县一校,在伟大的时代结缘;一队一村,因伟大的使命结对。5年来长江大学驻村工作队用脚丈量山水沟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引入扶贫中。本期推送,就来一起阅览长江大学这份亮眼成绩单。◆建立核桃改良示范园脱贫攻坚,产业先行。从年开始,总投资22.3万元,组织一支专家团队,对村民核桃园进行病虫害、田间管理、品种改良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建立一个20亩核桃改良示范园,培养1个核桃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群防群治,全村多棵核桃树,统一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经过3年努力,农户收益大幅提升。◆新建白芨驯化示范基地白芨驯化示范基地面积10亩,投资29.8万元,驯化白芨苗50万株,每年可产白芨苗万株,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2万元,为郑家埫村产业结构提档升级、稳定增加村民收入起到带动作用。◆新建野皂荚示范试种基地因地制宜,引进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5万元,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新建有村民参与的野皂荚造林示范试种及育苗管理的试验基地。◆攻坚“老大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出行走断腿”是五年前郑家埫村的真实写照。长江大学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开启“五加二”“白加黑”的模式,冒着滑坡滚石的危险忍着上老下小的乡愁,带着大小伤情的病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贫困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组建11个技术团队,为兴山县水月寺镇等8个乡镇多人次提供养殖、种植等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重点培训技术人员多人,培训基层干部、创业青年多人次,为构建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奠定了基础。◆困难群众记心间11支志愿者队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开展送教育送健康送温暖等志愿活动,覆盖到水月寺镇郑家埫等18个村的村民、水月寺镇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共计多人次,村民交口称赞。为关怀激励帮扶群众,驻村团队慰问困难*员和群众多人次5万多元;联合社会爱心企业捐赠价值5万元的电扇台;捐赠新旧衣服多件(套);1级英语专业毕业生王静个人资助水月寺镇14个学生共16万元。◆扶贫先扶志“立志”,是整个脱贫攻坚的动力之源。扶贫先扶志。为了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工作队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工作队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