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已成绝唱,龙泉

龙泉窑始于三国,曾经是最大的青瓷产地,因其质量不及汝官越诸窑,历史上未被选入官窑,其优势是产量大,为高端民用瓷。青花瓷流行以前,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大多为青瓷。明中期之后,景德镇开始仿造龙泉青瓷,产品物美价廉,直接导致龙泉窑市场渐小、走向衰落,沦为生产低端日用瓷的地方性窑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要复兴龙泉青瓷,龙泉当地开始建瓷厂、生产高端瓷;龙泉窑自此恢复生产,所产瓷器质量远超过古代,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瓷厂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几十家私营瓷厂。当代龙泉青瓷年龙泉青瓷通过原产地保护,其烧制技艺在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全球陶瓷类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下瓷器分好多种,与景德镇紧跟市场需求生产各种瓷器相比,龙泉窑仍沿袭古代传统:只做青瓷。如今瓷器界普遍认为,龙泉瓷在成型和装饰方面不如景德镇,但釉的质量独步天下,依然追求古书中描绘的:“龙泉梅子青,汁水肥润。”左为龙泉梅子青,右为景德镇青釉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曾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对龙泉窑价值及地位的高度认可。我国有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青瓷自诞生之初便占据重要地位,产自龙泉的哥窑是宋朝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含蓄典雅的造型也成为后世青瓷美学典范。早期的瓷器多为黑瓷和青瓷,都是以铁元素为呈色剂;当釉料里面铁元素的含量低于1%时,烧出来就是白瓷;在1%在3%之间以还原性氛围烧制就是青瓷,超过6%就可以烧成黑瓷。青瓷器对后世影响颇大,如现在常用的茶壶造型源自魏晋鸡首壶。西晋时,鸡首多为装饰;东晋时期鸡首上开孔引流,壶中的液体便可从鸡首倾流而出,逐渐演变为执壶和当代的茶壶。左中右为鸡首壶、执壶、当代青瓷茶壶龙泉窑在北宋早中期逐渐形成规模化,南宋创烧的粉青厚釉青瓷堪称我国青瓷史上的里程碑。明中后期,青花瓷更受皇族及贵族青睐,皇室的喜好促进了景德镇的发展繁荣,也导致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20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尽管如此,青瓷仍创造了许多辉煌的记录,如被唐代诗人陆龟蒙称誉的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至今令人艳羡;宋朝五大名窑里的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及耀州窑主产青瓷。南宋时期,随着北人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遭战争所破坏,浙江本地的瓯窑、越窑相继衰落,龙泉青瓷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南艺北技的融合,创烧出一种分黑胎和白胎厚釉瓷,釉色如同碧玉,青翠夺目,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巅峰。南宋中晚期,龙泉创烧出一类黑胎开片瓷器,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传说当时龙泉有章姓兄弟各主一窑制瓷,哥哥章生一做的叫哥窑,弟弟章生二做的叫弟窑,两者胎土和釉料不同,各具特色。哥窑发展成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特点是釉层厚、釉面显露纹片,《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白芨碎片“冠绝当时”;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犹如翠玉,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颜色,是当今常见的青瓷类型。粉青瓷是龙泉青瓷的主要类型,与南宋官窑的釉面接近,色如天青、莹润温婉,釉面光泽柔和,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得其名。梅子青釉面比粉青更厚,釉色莹润青翠,色清雅而不薄、纯而不亮丽,玉质感更强,呈现出温润沉静的气质。因釉色有如青梅而得其名,作为品茗杯时釉面可能会加深茶汤的色泽,更适合作为绿茶和黄茶的品茗杯。豆青的颜色最深,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森然有古意,多用作赏器,较少作为茶具。清康熙豆青釉海浪腾龙纹观音瓶龙泉青瓷因釉面较厚,适合用作茶壶、茶杯,或水盂、壶承。购买龙泉青瓷茶具的时候,一般以手工制胎,且薄胎厚釉、发色纯正者为上品。选购时还可以通过手指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甄别龙泉青瓷的品质,发出的声音较浑厚,类似笃笃笃的浊音,多为柴窑瓷器,或烧制温度不到℃、没有烧透。烧制到位的瓷器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叮叮叮若金玉之声。无刻绘制作的龙泉青瓷,成本相对较低、价格亲民,不乏工好质感佳茶具,使用起来也较为赏心悦目。少数工匠、大师制作的青瓷器价格昂贵,在消费的时候要保持适当的理性和克制。购买瓷器的时,如果仅作为日常使用或家居配饰,不必盲目追求升值,手工艺品卖出艺术品的高价,多半是收藏价家或市场炒作的结果。由于收藏者众多、产量和受众稳定,即便其市场价因炒作有所提升,普通人想将手中的瓷器按理想的价格出手也并非易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gx/76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