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江教授采用综合疗法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涉及心理健康、胃肠动力异常和感觉异常等方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0%~30%,西医学目前无 药物;中医药治疗有较多优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其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散见于中医学“痞满”“胃痛”“胃胀”“嘈杂”“纳呆”“中满”“吐酸”等的记载中。

徐湘江教授医院脾胃肝病科主任,河北省名中医,第五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三十余载,长期致力于脾胃病、肝胆病的临床、研究与教学工作,学术思想既包含传统中医经典的精髓又吸收现代 研究进展,衷中参西。现将徐湘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如下。

1.肝脾同治

肝脾同调的病因病机为木土同病。肝木之疏泄功能与脾土之升、胃土之降紧密相关。《血证论》载:“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辅助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而运化水谷,布散精微物质。脾胃的气机升降是肝气疏泄的枢纽动力,两者相辅相成。肝失疏泄,则脾不升清而眩晕、泄泻;胃不降浊而嗳气、呃逆等。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滞出现上腹胀满、情志不畅。

在五行生克乘侮方面,肝胆之木与脾胃之土之间存在相克关系。肝为阴木,胆为阳木;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肝木性条达,为春令,风气散发;脾土性湿润,为长夏,湿气壅盛。一方面,土湿之气能生长万物而不致壅结,有赖于风木之气的散发;湿盛则郁,肝之条达还可以疏泄脾湿太过……故曰木克土。若相克转为相乘,即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所言“岁木太过……脾土受邪”,脾土受损,可见脘腹疼痛、大便溏泻、纳呆等。另一方面,胃气壅塞致土壅木郁,脾土侮木,则可见腹胀、早饱、食欲不振,甚至呃逆、呕吐等。

在经络循行方面,《灵枢》记载足厥阴经“抵小腹,挟胃”。足厥阴与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经脉气血相通,存在经络传导的通路。相互连接的经络是正气也是病气相互传导的通道。《灵枢·经脉》云:“……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这也是木土同病的理论的佐证。

肝脾同调即土木同调,其理论主要基于“木土的疏化”理论—肝主疏泄,土得木而达,协调脾胃升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转输;脾主运化,脾土营木,为气血生化有源,濡养肝体而利于发挥疏泄功能。此犹如自然界的树木与土地的关系—土壤不肥沃,树木得不到充分滋养,长势羸弱,枝不繁叶不茂;而树木发达的根系可以疏松土壤,避免土壤板结,并可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给出了相应的治法—醒胃必先制肝,制木必先安土。肝脾同调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湘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方为:茯苓20g,白术15g,柴胡15g,枳实15g,白芍20g。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甘淡、健脾胃、安心神,《医学启源》记载其“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补养肝血,调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茯苓、白术健脾,柴胡、白芍疏肝。枳实归脾胃肝经,通调气机,恢复气机的升清功能。此体现了肝脾同调的思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hy/210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