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陈某,男,汉族,22岁,务工,未婚,湖北省蕲春县人,……,身份证号:……。
年3月17日8:30am初诊:患者诉自年年底开始,渐觉双上肢力量减弱,伴双上臂肌肉萎缩。年7医院求治,未作特殊处理,嘱加强营养和加强双上肢功能锻炼,约一月后,双上臂肌力有所恢复,半年后,诸症复发如前。年12月11日,赴湖医院求治,经查MRI显示:颈3椎体下缘至颈6椎体上缘水平脊髓变细,以C5—6椎间盘水平明显,考虑脊髓改变,符合平山病表现;肌电图检查示:双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根或根以上水平损害可能,主要涉及C7—T1水平),给予对症治疗,疗效不显。遂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双上肢畏冷,无力,随意运动难以完成,甚则双侧肱二头肌、鱼际肌及双掌骨蚓状肌等不同程度萎缩,肌力减退,右手为甚,难以持筷夹菜,饮食一般,寐差,精神萎靡,二便尚调,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中医诊断:痿证(脾肾亏虚,筋脉失荣)。
西医诊断:平山病。
治则:健脾升清,补肾强筋。
治法:(1)蕲艾灸法治疗
1)配穴:俯卧位:大椎、身柱、脾俞、肾俞。仰卧位:中脘、神阙、关元、气海。
2)灸法:艾灸盒灸,45~60分钟/穴,日2次,两组腧穴交替施灸,15日/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2)针刺治疗
1)配穴:俯卧位:C5—T2节段夹脊穴、天宗、肩髃、曲池、合谷、昆仑、太溪、悬钟、阳陵泉等穴;仰卧位:尺泽、内关、鱼际、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悬钟等穴。
2)刺法:传统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5~30分钟,每5~7分钟行针1次,日2次,两组腧穴交替施针,15日/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3)中药治疗:以六味地*丸为基本方化裁。
熟地24g,山药15g,云苓15g,丹皮10g,泽泻10g,枣皮15g,杜仲20g,*芪20g,狗脊15g,葛根15g,怀牛膝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饭前半小时温服,每周服5剂。
年4月7日9:45am二诊:经治半月后,双上肢冷感较前明显缓解,左上肢肌萎缩及肌力基本恢复,右上肢肌萎缩较前好转,肌力较前明显提高,偶觉胸闷,食可寐安,舌淡苔薄,寸部脉弱,右手尤甚,余未诉不适。拟艾灸、针刺、中药治疗如前法,继续观察治疗一疗程。
年4月27日9:55am三诊:双上肢肌力及肌外形基本恢复正常,右手小鱼际轻度肌萎缩,右手无名指活动欠利,余无不适,舌淡苔滑腻,脉弦滑。艾灸、针刺治疗如前,中药治疗以六味地*丸合三仁汤化裁。
年5月16日9:30am四诊:患者诸症基本恢复,舌质淡,舌体胖,苔薄,脉濡滑。拟艾灸、针刺治疗如前,中药治疗以八珍汤为基本方化裁。
*参15g,白术15g,苍术15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熟地15g,云苓15g,杜仲15g,枸杞子15g,五味子15g,五加皮15g,羌活15g,千年健12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饭前半小时温服,每周服5剂。
年7月20日10:10am 复诊:患者诸症恢复,双上肢肌力正常,右肱二头肌肌力较
差,已无大碍,舌淡,苔薄,脉滑偏数。中药治疗以知柏地*丸为基础方化裁。
知母15g,*柏15g,熟地18g,山药15g,云苓15g,丹皮12g,泽泻12g,枣皮15g,杜仲18g,葛根15g,丹参18g,苍术15g,白术15g,*芪18,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饭前半小时温服,每周服5剂。
按:(1)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系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年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本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20:1。该病现代医学尚无 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应属“痿证”范畴。
(2)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证较为常见,故称“痿躄”。“痿”是指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现代医学中的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病变,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炎等表现为肌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考痿证辩证施治。
(3)案中陈某,罹患顽症四年有余,中医辩证为脾肾亏虚,筋脉失荣之痿证,治以蕲艾灸法健脾温肾,振奋督脉阳气;以针刺调理肝脾肾三脏,通经活络;以中药补肝肾,强筋骨,健脾胃,鼓舞气血生长以充脉荣筋,诸法合用,共奏健脾升清,补肾强筋之功,陈年痼疾,渐收全效。
——END——
蕲春艾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