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随便参观,瞧上那个就摘那个,至于质量你们尽管放心,我们这麒麟瓜都是村民们挑农家肥来浇灌种植的,瓜皮薄、瓜瓤红、口感质脆而且特别甜。”走进仁和乡响水村大棚西瓜种植基地,连片的西瓜大棚依次排开,棚内一个个翠绿滚圆的西瓜懒懒地挂在瓜藤上,瓜地管理人员一边向顾客介绍一边随手砸开一个,鲜红多汁的瓜瓤一下溅开,让人垂涎欲滴。
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百里杜鹃各乡(街道、管理区)严格按照“二二四三三”发展思路,抓牢产业“八要素”,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科学定位特色产业,扬长避短、厚植优势,对发展潜力大、协作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大的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因地制宜兴产业,一村一品保就业。
在沙厂乡沙厂社区食用菌培育种植基地里,数十个整齐的大棚排列在蜿蜒的排水渠边,沿路而上,菌种制作生产、成品烘干储藏厂房一应俱全,房内人机联动、忙碌有序。而棚外,则是负责挑选剪根、分装、装框上称、搬运的人,里里外外,忙得热火朝天。
看着眼前一片其乐融融的忙碌景象,陪记者前来基地的沙厂社区*支部书记余琳不由有感而发:“想当年,鉴于人均可利用耕地少、土地分散破碎、土壤肥力差等原因,导致以前我们乡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因为传统的产业耕种让人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广种薄收。”
后来,在市场需求的指挥棒下,沙厂社区结合本地独特的资源,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机遇,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选准食用菌产业进行发展,发展食用菌菇大棚30个、菌棒21万棒,从菌棒生产到食用菌养护和烘干,共吸纳户人在该基地务工。
除了在沙厂社区发展食用菌菇以外,沙厂乡立足实际,还发展壮大其他特色产业,如茶叶、猕猴桃、杜鹃花培植等。据了解,单就杜鹃花培育种植基地,就可年创造周边群众务工机会三千余人次,发放劳务费达三十余万元。
“这几年我们都没出去打工了,现在,我和我哥哥家都是这个基地的股东,闲时我会带我老婆和哥哥嫂嫂在基地面干活,这里的活儿干完了,我们又去茶叶基地或者林下种植菌菇的地方帮忙做些手上活路,一家人一个月能有几千块钱的收入。”食用菌基地村民周家华喜笑盈盈地告诉记者。
沙厂乡集群化特色产业的发展保居民就业促进增收,只是百里杜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普底乡到大水乡再到戛木管理区,只见一片片高矮相间、疏密有致的林地里,种满了品种各异的冬笋、天麻、重楼、魔芋、白芨……从山脚到延伸山坡。这些年,凭借森林资源覆盖率广、林地土质疏松、肥力好的优势,各乡(街道、管理区)积极打造种养结合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
来到戛木管理区,置身山中葱绿,看着在丛林中来回穿梭进行清杂除草的十数人,百里杜鹃荒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德志高兴地说:“我们基地目前种植有吴芋80亩,重楼、阳藿各10余亩,因为中药材都比较娇贵,不能使用药物除草,不然容易导致烂根,我们经常需要大量的工人来这边帮忙除草。”
与戛木管理区不同的是,普底乡历经多方面考察,最后选择林下种植天麻。前不久,在该乡的红丰村天麻种植基地里,十余名村民在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下进行打窝、放菌棒、覆土……为秋季种植天麻做准备。看到村里找对了产业发展路子,红丰村*支部书记喜上眉梢,他说:“红丰村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今年红丰村领办的支部合作社与贵州云上乌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植了亩天麻,预计收入可达到万,带动余户的农户就业增收。”
据了解,为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扩大就业容量,依托产业保就业促增收。百里杜鹃还围绕景区景点种植特色产业茶叶4.5万亩、辣椒2.03万亩、高山冷凉蔬菜3.93万亩等。
监制:李华
审核:万静
编辑: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