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根在农村,那里承载着我们儿时的回忆,那里有我们年迈的父母。农村是喧嚣中的一片净土,是嘈杂中的一抹宁静,是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山之良君走在那阡陌纵横的田野,那潺潺的山涧流水,那青翠浓荫的竹林,那弯弯的乡村小桥,那叠翠的山峦,那满山满野的野果树,那酸中带甜的野果味道……还有更值得人们尊重的,是农人的淳朴,善良与贤惠,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如果可以,我宁愿一辈子住在乡村里。也有很多人说,现在回家看到的却是农村纯朴的消失,原本期待的风景和活动,也逐渐消散在记忆中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大部分人都是挣钱不容易,却搭进了酒席里,好好的人情关系,到最后却变成了一种负担。
但良农君认为:如果还跟土地打交道的乡亲一定不会这样,因为丰收下就是他们的喜悦,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丰收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但现在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么重的体力话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多少农民看着自己的丰收成果,即有喜悦,又显沧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在网上看过,被誉为老农民的代表都是满脸的皱纹,尽显沧桑。看农民生活,看哭了多少人。让你去农村生活几年,你愿意吗?而你的爸妈以前也许就是农民,想到他们的勤劳的果实不被市场认可,你有流泪吗?
今天良农君分享的这位大学生新农人买手的经历值得给他一个大大的赞!因为他是从农民手中用认可的价格买他们的丰收成果,与农民一起感受这丰收的喜悦。信任是无价的,他们的行动让我们知道除了城里时尚买手外,原来乡村也有这样一种买手,并且会关乎到你对食物最本质的追求。这就是——原味买手。他们寻找、挑选的是大山里无添加的天然优质食材,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熟人社会的人情味:采购鸡蛋
4月28日,早上5点钟,南江县天池乡的大耳山天已微亮,原乡鸡蛋买手赵永已经起床了。今天,他的任务繁重,要去挨家挨户收鸡蛋。养鸡的农匠大部分住在华峰村二组,在昨天,岳父熊继宪已经去到各家各户检查了一遍鸡蛋,鸡蛋新鲜,均是自家母鸡下的。早上,鸡鸣犬吠之中,山村开始慢慢醒来。岳父熊继宪并不放心,要求和赵永一起去收鸡蛋。
赵永,今年43岁,几乎是整个华峰村三组最年轻的人。岳父熊老汉养了一辈子的鸡,对鸡蛋新鲜和鸡蛋的品质十分熟悉。天色尚早,两父子一前一后走在森林中,夕露沾衣,不说一句话。按照之前的约定,10户农家将自家的鸡蛋,背到了村口的公路边。
原计划每户只收60个鸡蛋的,最好只有两个农户按照要求背了60个鸡蛋过来,其余的,均已超标,最多的一户,背了个鸡蛋过来,山上较冷,鸡蛋保存完好而新鲜。每户养殖了5—12只母鸡,每个月产蛋在个—个/户。我们只收60个,他们很奇怪,更焦虑。这些鸡蛋,在深山农匠的家里,只有迅速吃掉。如果背到山下的镇上去买,可能最后赚的钱,还不如公交车费。
“没办法呢,他们要背过来,你不要他们会难受的。”这是赵永对我说的。我瞬间理解,我也来自人情社会的农村,我深深理解那种世代交心的熟人世界。也从心里感谢这8位农人,他们的最小年龄都是年过花甲,最高年龄75岁了,大多数都是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淳朴农民。这让我想到了,4月的那一次收鸡行动。
信任也在陌生人之间
从南江县天池乡华峰村二组,到山下的长赤镇,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很少有人愿意开车上山的。我们第一次从山上运输原乡鸡到镇上,找的是镇子附近农村的一个老师傅,姓钟。钟师傅骑着三轮车,从镇上驱车上山,走了整整两个小时,早上6点钟出发,将近9点,才开始到达。这一次,我们仍然是找的钟师傅给我们运输鸡蛋,钟师傅特意卖了两个鸡蛋箱子,然后一大早就骑车来到村口。
到村口的时候,还不到8点,因为他想早一点给我们运输到镇上,尽快交给我们的物流师傅,尽快送到成都。买手赵永最后说,钟师傅并没有收钱。当我打电话询问钟师傅多少钱的时候,(之前我们并没有讲价)钟师傅说:没事,你下次反正还需要我拉鸡蛋的,下次再说吧,我懒得发银行卡号过来。
我们与钟师傅只有一面之缘,也只通过三次电话,第一次我们运原乡鸡的时候,也没有人跟车,他自己将我们的食材非常安全及时地拉到了我们指定的地点。过了很久,我们才过去给他结账。我知道,这种信任,可能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已经难觅踪迹了。
尊重上天最好的安排:采购百花蜜/槐花蜜
陈宗明是我们蜂蜜的提供者,我们考察蜜源地时,更多的考虑可能是蜜源地有没有化工厂、有没有粉尘制造者、有没有大面积的农药作物。所幸,在这个山区,这里十分纯净,油菜不需要打农药,果树不是水果基地,种着很多中药材,没有任何工厂与粉尘污染,这里是阆中最西北的边界山区第一次去采访陈宗明的时候,陈宗明有点激动,一直不停地说着,养蜂子就跟做人一样,要真诚,不要虚假。
这一次的百花蜜和槐花蜜,花期都非常短,没有菜花蜜那么大面积的花源覆盖。总共只产了三十几斤的百花蜜和十余斤的槐花蜜,陈老汉全部拿给了我们。陈老汉说,这次的百花蜜中,刺梨花开得很艳,自家种植的中药材白芨也开花了。这让我一下回想起了,那些我们小时候为之疯狂的野果,如今早已从我们的生命中淡去了踪迹,再也没有时间去追忆了。
今年槐花并不充裕,槐花的花期只有两周不到,而开花之时,却恰逢连连数日阴雨,放出去的蜜蜂死了很多。陈老汉心疼的说,去年槐花蜜好,今年槐花蜜肯定不行,这几乎是养蜂的规律。
“十年九不收”这是槐花蜜养殖的规律,也导致了这种珍稀蜜源,连年来最受世人欢迎。既然为蜜种上品,稀少也就是天理了。农作物天生就应该是靠天吃饭的行当,享受自然的恩赐与赠与,上天既然注定,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安排,我们又何必违背天理呢?“没办法。”陈老汉不是惋惜,而是理直气壮。
如果你也喜欢这些淳朴的农人故事,请与我们一起分享它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了解那些鲜活而又真实的深山农匠。
他们侍奉土地一辈子,脚踏实地、活得真实、默默无闻,每一处都闪耀着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匠人精神。分享,就是:向他们致敬!(文:原乡味道付永*编辑:山之良农仅供网友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