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1277.html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八月节。农历八月称为“仲秋之月”。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以太阳到达*经°的时刻作为它的开始时间——年9月7日12:51:02

农历八月(大)初七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天气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下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枝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晨光照射,更加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之名。

江苏淮安古淮河畔蜻蜓落在满是露水的叶子上

天气白露节气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是天气最明显的特点。天气系统驻守在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不再甘于夏季时的防守状态,更加频繁地自北向南发起进攻,造成气温在起伏中不断下降。而每次的降雨,实际上就是冷空气向南扩张的“圈地运动”,暖空气则节节败退、向南收缩,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天气写照。云降水

由于副热带高压退居至西太平洋,加上大陆高压阻挡,南方的水汽很难向北输送,天空中由水汽凝结成的云也减少,全国大部地区的降水较夏季逐渐减少,转为一年中最为舒适的“秋高气爽”时段。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华西秋雨

对于有些地方来说,可能还感受不到真正的“秋高气爽”。在云贵川三省、甘肃东部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湖北湖南西部等地,进入白露节气后常常会转入秋雨绵绵的模式,称之为“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雨势连绵不断,主要出现时段是9月至10月,有时甚至一直可以持续到11月份。

华西秋雨的形成是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每年9月之后,副高西侧或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提供了丰沛的水汽;同时,冷空气不断从青藏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向西部倒灌,使得冷暖空气在这一处频频交汇,形成了连绵的秋雨。

昼夜温差白露时节通常是一年中昼夜温差 的时段,原因主要有三点:1.少了云层的保温作用,夜间降温明显;2.白天太阳直接到达地面的“阻力”也相对减少,虽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光照时间比夏天短了,但白天在太阳光照增温的作用下,人们还是会有正处于夏日的感觉;

3.白昼变短、黑夜加长,夜晚地面温度下降幅度大。

物候一候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鸿雁通常农历二月北迁,八月南迁。二候玄鸟归玄鸟,燕也。通常春分北飞,秋分南飞。三候群鸟养羞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说白话:群鸟把食物藏起来以备过冬o( ̄▽ ̄)d秋之白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尸子》春天色青而气清而温阳;夏天色朱而日色明亮;秋天色白而序属归藏;冬天色黑而其气清英。《说文》曰:“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秋的颜色,是茫茫的白。在浙江温州苍南、平阳一带流行的“十样白汤”,便生于白露时节。所谓的“十样白”,即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百合、白茯苓、白山药及白晒参。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百合白茯苓白山药白晒参

取此十样白物,先浸入水中十分钟;而后放入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文火六十分钟,熬制成汤。

冰糖蒸梨中医认为“梨养肺清热,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白露节气之后,秋日干燥、温差大的特点凸显,人们容易生病。冰糖蒸梨是我国传统的食疗补品。可润肺,止咳祛痰,对嗓子具有润泽保护的作用。

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认为,龙眼可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对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有一定作用。再加上这时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是再好不过的了。白露米酒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藕盒

白露过后七日便是中秋节,中秋食藕,有寄托团圆之意。江南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馅儿,下锅煎至金*,称为藕盒,或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莼菜鲈鱼

莼菜鲈鱼是杭州中秋家宴的菜肴。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自此莼菜便成为思乡的象征。莼菜又名马蹄草、水菜,是农历八月的时令菜羹,春秋二季皆可摘取,秋莼更佳。

玉糁羹

苏轼有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陆游《即事》中亦有:"雅闻岷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玉糁羹是芋艿熬制,在南方,芋艿因发音与"运来"相近,有"好运连连"之口彩。

芋乸芋仔

虽然与番薯同是大众的杂粮,但是芋却列入山家清供,与笋蕨菰蒲一样,成为斋食的妙品。中国旧小说里就时常有深山古寺,老僧拥絮煨芋,向热衷名利的来客谈禅的场面。将干爽的小芋头埋在热炭灰中煨熟,剥了皮来吃,甘香清淡,这种滋味实在不是热中名利之徒所能领略的。在香港八月十五要用红芽芋仔拜月,人们喜欢先期买了芋仔在太阳下晒干,拜过了月宫就连皮煮了,剥皮点砂糖吃,滋味也不输于煨芋。本地人称大芋头为芋乸,这个名称虽与上海人的芋艿发音相近,其实意义却不同。芋乸乃是指大的芋母。上海人所说的芋艿,"艿"字是"奶"之讹,这是本地人所说的芋仔。芋仔是附在芋乸上的。

俗语道:“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白露已至,早晚外出,怕要添件衣。

插画:OamulLu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科普网、新华网、中央气象台、气象北京、《说略》、三联节气、百度图片

编辑:靳以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pz/173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