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坝区林下复合种植白芨效果研究

云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42721.html

  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是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芨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甘露聚糖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咳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症。近代药理学研究,白芨栓塞剂在治疗肝癌肿瘤方面不仅无*副作用,还能促凝血,是很好的栓塞剂,而且能抗炎、抗肿瘤,具有栓塞和化疗的双重作用[1-2]。近年来,白芨除制成饮片直接使用外,还可以制成乳化剂、悬浮剂,此外在化妆品和保健品中也被广泛应用。随着白芨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产量正呈逐年下降趋势,白芨的市场需求近年越来越大,价格也不断攀升。预计在今后几年,供求间缺口会不断拉大,销势会从目前的畅销转向旺销,价格也还会登上新台阶。因此,白芨引种驯化及规范化种植已成为解决白芨自然资源匿乏、提高内在品质的必然选择。笔者对白芨在厚朴林下不同林分郁闭度、不同密度的复合种植与不同抚育措施经营效果开展对比试验,研究白芨人工栽培效果,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三峡坝区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平均海拔m左右,地质属于*陵弯隆式北斜的东北地层,低平的山间盆地和山前洼地,顺势连续,间歇再现的复杂地貌。年平均气温12.5℃,极端 温-16.4℃,极端 温37.0℃,光照时间春冬季8~10h/a、夏秋季11~13h/a,无霜期集中在5—10月,年降雨量为mm左右。年,董家河村组建成立“宜昌富民白芨专业合作社”,投入生产资金多万元,规模连片发展白芨面积62.08hm2,涉及农户户。种植种源为农户在山林中采挖野生种资源进行繁殖,经人工栽培3~4年后,平均可创收万元/hm2以上。目前,白芨市场行情看好,已成为“小面积、大收入”的高利润产业。试验地为退耕还林厚朴林地,林分密度为株/hm2,平均树高6.5m,平均胸径6.3cm。林地坡度10°~15°,土壤以石灰岩分化而成的*棕壤为主,土层厚度40~60cm,pH6.9,土壤疏松、肥沃,陽光、水分充足。   1.2试验材料   采用具有老秆和嫩芽、无虫蛀、无采伤、芽眼多、无病的野生白芨种茎作为供试材料。种植时需将1年生种茎和2~4年生种茎分开种植;1年生种茎直接投入大田生产,2~4年生种茎则集中催芽育苗,待1~2年后再移栽大田[3]。   1.3试验方法   1.3.1种植方法。   在厚朴林下株(行)间种植白芨,翻耕土壤40cm以上,在整好的土地上开挖成宽cm左右、高40cm左右的厢,年10—11月、12月—次年1月、次年2—3月播种;播种时将具嫩芽的种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种植块茎3~4个,按块茎距6~8cm放块茎一个,伤口沾草木灰后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成三角形错开,填土压实[4-5]。种植密度按照窝距20cm×20cm、25cm×25cm、30cm×30cm、35cm×35cm;施肥种类按照农家肥、化肥和复合肥;中耕除草按照1、2、3、4次等措施,分别对样地内白芨的生长态势和产量情况进行观察、记录,逐次登记。   1.3.2调查方法。   调查指标包括郁闭度、出苗率、生长势、产量等;在试验林内各地块、不同林分郁闭度范围内,设置踏查线路12条,对13.3hm2厚朴、白芨复合种植试验林基地进行全面普查,完成对试验林立地条件、林地状况等因子的调查[6],并重复累计踏查24次,记载小班调查表;在踏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同的经营水平和立地条件,布设9块不同林分郁闭度的厚朴林作为9个固定样地,固定样地类型分别为:①郁闭度0.4以下;②郁闭度0.4~0.6;③郁闭度0.6以上。将以上3种类型各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面积均为.7m2。在每个样地中,根据不同种植密度和经营措施划分面积10m2的若干个对照小区。—年,对白芨的出苗率、开花期、生长势、产量(鲜重、干重)等进行详细调查记录。   1.4数据处理   对观测记录的9个固定样地中各个对照小区不同林分郁闭度林下种植白芨[7]的出苗率、株高、生长势、产量等因子采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林分郁闭度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林分郁闭度0.4~0.6的林下种植白芨,出苗率高,生长势好;出苗率比郁闭度0.4以下、0.6以上分别高出4.3%、7.2%;平均株高比郁闭度0.4以下、0.6以上分别高出11、14cm;郁闭度0.4~0.6的林下种植白芨产量(干货)为kg/hm2,单位面积产量比郁闭度0.4以下、0.6以上的分别增长5.4%、6.8%。这说明林分郁闭度对林下种植白芨影响很大,郁闭度在0.4~0.6林下种植白芨,其出苗率、平均株高、生长势及产量均能达到 化。   2.2种植密度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白芨的种植密度对出苗率、株高、生长势有一定影响。由于阳光、水分等因素,随着种植密度减小,即窝距增大,出苗率增高,株高增加,生长势变好。白芨的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影响较大。种植密度30cm×30cm的产量为kg/hm2,单位面积产量比种植密度20cm×20cm、25cm×25cm、35cm×35cm的分别增长16.1%、12.0%、13.1%。从结果上看,30cm×30cm是林下种植白芨的 密度。

  2.3种植时间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白芨在10—11月种植效果 。10—11月种植白芨,出苗率比12月—次年1月、次年2—3月种植分别高出1.8%、4.7%,株高分别比12月—次年1月、次年2—3月种植高出11、23cm;从产量上看,10—11月种植白芨的产量(干货)为kg/hm2,单位面积产量比12月—次年1月、次年2—3月种植的分别增长5.6%、21.3%。这说明白芨秋冬季种植时间越早,发芽相应较早,出苗率高,生长势好,产量越高。   2.4施肥种类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由表4可知,白芨在栽培期间施用农家肥效果 。施用农家肥种植白芨,生长势表现为优良,株高比施用化肥、复合肥分别高出14、7cm;施用农家肥的产量(干货)为kg/hm2,单位面积产量比施用化肥、复合肥分别增长31.7%、18.4%。同时,在对施肥的效果观测中,施用农家肥效果 ,但不同的农家肥之间差异也比较大,以羊粪 ,牛粪次之。   2.5中耕除草次数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白芨在栽培期间每年进行4次中耕除草效果 。种植白芨中耕除草4次/a,生长势表现为优良,株高比1、2、3次/a中耕除草分别高出33、23、12cm;产量(干货)为kg/hm2,单位面积产量比1、2、3次/a中耕除草的分别增长.1%、.0%、43.9%。在白芨的生长周期中宜选择在5月初、7月初、8月初、9月底各除草1次,有利于白芨的生长发育,中耕时宜浅,锄松畦面土,铲尽杂草。   3结论与讨论   (1)厚朴林下种植白芨,林分郁闭度是影响出苗率、株高、生长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为0.4~0.6时,出苗率高、生長势好、产量高;郁闭度低于04或高于0.6的林分,种植白芨出苗率、生长势、产量较差。因郁闭度过小,达不到对白芨生长进行适当遮阴的作用;郁闭度过大,不能满足后期白芨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综上所述,林分郁闭度为0.4~0.6有利于白芨产量的提高,是种植白芨最适宜的林分郁闭度。   (2)采取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白芨出苗率、生长势及产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窝距增大,出苗率增高,生长势变好;种植密度30cm×30cm产量 。种植密度过大,影响植株高、径生长,不能发挥单株 效益,且用种茎较多,需成本较大;密度过小,不能 限度利用地力资源,达不到 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林下种植白芨最适合密度(窝距)为30cm×30cm。   (3)不同的种植时间其白芨出苗率、生长势及产量有很大差别。10—11月种植白芨,出苗率高、生长势好、产量高。即秋冬季种植时间越早,发芽相应较早,出苗率高,生长势好,产量越高。   (4)白芨在栽培期间施用农家肥效果 。施用农家肥比施用化肥、复合肥种植白芨,生长势好、产量高。白芨在栽培期间施用农家肥,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的通透性能,促进白芨块茎发育和生长。   (5)种植白芨每年中耕除草4次,能大幅度提高白芨产量。白芨生长周期中选择在5月初、7月初、8月初、9月底各松土、除草1次,有利于白芨的生长发育,大幅度提高产量。

作者:邹昌新赵晓玲向富治周丹蒋隆林田静波颜芳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年23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整理发布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pz/192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