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用香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为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发展到宋代更达鼎盛,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燕居焚香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情致宛然,别有意蕴。到了宋代,随着海外香料的大量进口,制香业也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合香”工艺大量使用。所谓“合香”,即把多种香料经过加工处理,捣碎成粉,用蜂蜜、白芨、蔷薇露等加以调和,封闭在容器内,埋入地下静置一段时间。最终将香料取出,做成小饼、小丸乃至捣成粉末,即得到成品。下图为北宋名仕*庭坚为朋友录写的制香配方《制婴香方贴》
宋人还将新鲜花朵与瓜果分别和树脂类香料发生结合,以“蒸香”的方式,得到花香型和果香型的合香。下图为南宋马远《竹涧焚香图》宋人的香事活动中,使用的香炉材质丰富,以瓷炉为主,取其轻巧、不导热、无杂味的优点。瓷质香炉遍布几乎所有窑厂,且都是各窑精致的产物,足见香事之盛。小香炉与书室布置相关,主要用于品鉴沉檀之香,一炉沉香成为宋代文人书桌上的必备之具。北宋时期流行高足杯式炉与桶形炉,南宋时期出现了各种仿古式样的小香炉,造型秉承古青铜器,装饰追求素朴简洁之美。无风古鼎香烟直
龙泉青瓷三足小香炉制胎时故意在某些地方作条状突起,使该处的釉比器身其他地方要薄,烧成后釉色显得浅淡,称“出筋”。
宋代仿古青瓷爵,宋人对生活细节的把控和审美的高度可见一斑。
北宋越窑青瓷花口尊上部为五瓣花尊,下部须弥状底座,造型仿金银器设计,构思巧妙,通体华丽。腹部刻有盛开的牡丹花,须弥座采用镂空技法。为佛前供养的宝物,祈求富贵吉祥。
有这样的焚香器皿,瑞脑消金兽,人在香烟袅袅中或手录经史子集;或拨动“绿绮”、“焦尾”,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