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红楼梦》中也是处处香气袭人。8月3日,这样一个夏日的午后,红迷会的朋友们齐聚“北京慧通香堂”,共同探寻中国传统香的奥秘,体会宝玉《夏夜即事》诗中“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的情境。
慧通香堂的活动场所位于北京夕照寺内。夕照寺是一处 文物保护单位,虽处于南城闹市区,但却是一处闹中取静之所。这个寺大概建于元代,明代将领于谦曾经多次到过此处。
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有一种说法就是在这里。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在朝阳门外。
慧通香堂的陈荟怡老师和李欣芸老师,以及四五名香堂志愿者们,很早就布置好了活动场地,并为大家准备了茶点水果。
人到齐后,交流会开始。
首先,由李老师结合《红楼梦》谈谈中国香文化。《红楼梦》中对香品、香具、用香的描写丰富又具体,既符合当时上层社会的用香状况,又有文人用香的色彩,典雅而富有韵味,也是香史中有渊源可循的代表性内容。
慧通香堂的欣芸老师先是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了香品的各种形式:香粉、香膏、香丸、香饼,我们也知道了线香和盘香是在明代以后才开始广泛使用(电视剧里秦皇、汉武、貂蝉、莺莺用线香祭拜都是穿越啊!)。还有黛玉送给宝玉的香囊、元春赐给宝钗的红麝串、为贾母祝寿的沉香拐杖、王夫人给宝玉的木樨玫瑰清露、宝玉与芳官划拳靠着的香枕、贾芸用来送礼的 麝香、袭人的手炉和梅花香饼、宝玉祭奠金钏用的沉速、宝玉在婚礼上昏晕所点的安息香、晴雯麝月围坐的薰笼,老师也一一作了解释,红迷香友们不禁赞叹,大观园真是名副其实的“众香国”。
慧通香堂的荟怡老师演示篆香,大家饶有兴致地观看。
篆香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习叠香巾。别看是小小一块儿布,叠起来讲究可多。叠它,就像一个人跪拜的姿势一样,要有先后顺序。这是一套完整的礼仪。
香具七君子:分别是香押、理灰板、香铲、香匙、香箸、香夹、羽扫。体现中国传统礼仪的摆放方式是使用的尖锐一端对着自己,钝端对着客人。
开始自己动手做篆香,把香灰理得“像纸一样平”看似容易,实际上确是需要功夫和耐心的。压的程度只能自己体悟——压紧了空气不流通,香容易灭;压不实,香又容易断开。真让这些初学者费了一番功夫!
费了很大力气,大家终于点上了自己人生中的 份DIY香。香堂也为大家准备了不同的香,在大家制作完成后,也互相分享彼此制作的香。
荟怡老师带领大家品赏三款隔火熏香:寒月清晖香丸、古香梅韵香丸、芬积香膏。
品香礼仪:中国品香的传统是要与香炉有三到五尺的距离,一般是放在香几上。现代的雅集中也可以将香炉依次传递,但不允许将香炉凑近口鼻,一般将香炉放在丹田前一拳左右的距离品香。
欣芸老师和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和香”的概念,中国人焚香的历史至少有年(有实物可证),在汉代已经确立了理、法、方、药的完备体系,也就是说从汉代起,中国人使用的就已经是有组方配伍规律的“和香”而不是“单品香”了(如同从汉代起,中医用组方代替单方药来治疗疾病)。
中国传统和香,是指用天然芳香类香药及植物黏合剂为原料,根据功效的需求,按君、臣、佐、辅制定配方,并对香药进行炮制及配伍,依工艺要求制成的各种香品, 还要经过一道窖藏的程序。而选择道地药材、如法炮制、严谨配伍、择时和香等要求,都与宝钗的“冷香丸”不相上下。
老师提醒大家,选香的时候要避免化学香料、化学染料、化学胶制成的化学香,化学合成香料染料,大部分以煤焦油为原料,煤焦油含大量苯、 、二 、萘等芳香烃,而化学染料多用 作为固色剂。化学胶粘剂绝大多数含有苯、 、二 、正 、 以及作为固定剂的 ,另外现在常用的制香白胶粉聚 (PAM),*性来自其残留单体 (AM)。挑选香品要避免常温下香气浓重(许多天然香药在36度以上才会发香,常温下香气很淡,说明有化学合成香料)、色彩鲜艳(化学染料)、表面光洁(化学胶粘剂,传统香使用蜂蜜、榆白皮、白芨等天然黏合剂)、只有气味,无舒缓功效,有些甚至熏眼刺鼻、使人心浮气躁的香品。
,大家愉快的结束了这次活动。有些兴趣正浓的同学还参观了陈老师的各式香炉。
慧通香堂由国内 香文化研究学者傅京亮先生创办,为全国首家全面展示中国传统香学与传统香品鉴赏的文化基地。慧通香禀承传统制香理念,全面系统继承了传统工艺的规范和技巧,严格遵循古方古法,出之有据,用之有效,开发及复原出了许多濒于失传的珍贵宫廷、文人、养生香品。
慧通香堂也欢迎广大红迷和传统文化爱好者随时登门来参观和交流。同时香堂也开设香道研习课程,以此传承香道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咨询。慧通香堂地址是:北京夕照寺中街金台夕照会馆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