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燥金
[原文]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燥,阳明经的金气所转化的,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经以燥金主令,胃土随从金转化燥,太阴经以湿土主令,肺金随从湿土转化湿。胃土的燥气,子气而不是本气,子气不能抵挡本气的旺盛,所以阴盛的病人,胃土长久的湿气,肺金的湿气,是母气而不是本气,母气不能抵挡本气的旺盛,所以阳盛的病人,肺金长久的燥。
太阴经本性为湿,阳明经本性燥,燥气或者湿气调摄养息,在于中气。中气旺那么从湿土转化而来的辛金气从而使肺不受燥气的 ,从燥金转化而来的戊土气从而使胃不受湿气的 ,中气衰败那么阴阳不能相交从而燥气或者湿气偏重,湿气胜过燥气,那么喝水减少并且吃饭也减少,小便不利并且小便失禁;燥气胜过湿气,那么饥饿快速而且容易口渴,水流逝的快速而且大便坚硬。
[原文]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 。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阴气容易跃进但阳气容易消退,湿气胜过燥气往往比较多,燥气胜过湿气往往比较少,辛金转化为湿气,十分之八九,戊土转化为燥气,不到百分之 。阳明经虽然燥,发病却是太阴经往往占优势而阳明经往往欠缺,土燥而且水缺损的,除了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仅有,这是仲景传留后世的法则,少阴水小于趺阳土,则土能制水,为顺。缘于火占优势就土燥,水占优势就土湿,燥就克水,湿土却反而被水克制。水弱于土就有生命,土弱于水就死亡,使用少阴适宜弱而趺阳适宜占优势,因为土能胜过水,那么中气不衰败,没有中气不衰败而人死了的。
[原文]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奥堂可阶而升矣。
燥为寒或者热的中气,燥气上升就转化为火并且转化为热,燥气下降就转化为水并且转化为寒。反胃噎膈的病人,大便如同羊粪,胃土虽然湿但肠却燥。
湿为阴气邪气,阴气的性质喜欢下降,所以阴气的根源起源于脾土但表面上显现在膝踝。燥为阳气邪气,阳的本性喜欢上升,所以阳去的根源起源于大肠但表面上显现在在肘腕。所谓阴邪气处在下面,阳邪气处在上面,一定的位置。
然而上面的燥也是起因于下面的湿,中风的病人,血枯筋缩,他的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不燥。假若己土不湿,那么木气兴盛血流顺畅,骨弱筋柔,中风从哪儿来!医生识别了燥和湿的消退和增长,那么仲景奥妙的殿堂可以沿着台阶爬升了。
太阳寒水
[原文]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水火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寒,太阳的水气所转化的,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经属水,手太阳小肠经属火。水火是不同的气,而用寒水统领导,因为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火中的阴,是水的根源,离火阴降而下交坎位转化为水,水降于火,所以壬水转化为丙火气。火转化为水,那么热随从寒水转化,所以太阳的气,水火一块统领,只是用了寒水名字。
[原文]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水的本性是寒,少阳三焦的火,随太阳经下行,水得到这个火,应当不寒,不知道水是不寒的,是癸水而不是壬水。水以蛰藏为本性,火秘藏在内,水收敛于外,这就是正常的人。木火主里,从内生长,所以里气正常是温暖的,金水主表面,从外面收藏,所以表面上的气正常是清纯的。血产生于木火,所以血温暖并且是从内发出来的,气转化来自于金水,所以气清并且外敛。人的经脉,厥阴经在里,春天的木气从内生发,其次是少阴经,夏天的气从内生长,再其次是阳明经,秋天的气从外收敛,太阳在表面,冬天的气在外收藏。阳气收藏那么外面清纯并且里面温暖,阳气泄露那么里面寒冷但外面却热。外面寒水变换为热火,体内温泉变换为寒冰,体外越热而体内越寒,生命的气断绝根源,所以死亡。
[原文]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癸水温暖但壬水寒冷就正常,癸水寒冷但壬水热就发病。癸水病就必然是寒,壬水病就多是热,丁火是从癸水转化而来的,所以少阴的脏器,最容易得寒病,壬水是丙火转化而来的,所以太阳的腑器,最容易得热病。因此寒病,只是治疗癸水而不治疗壬水,热病,只是治疗壬水而不治疗癸水。
张仲景的《伤寒论》,用六经制定法则,依据是六气。六气的性情形状,明白了当,医生必须知道这一点,然后知道六经的病证。六经的变化虽多,总是不外乎六气,这个道路魏晋以后,绝没有理解的,先圣的法则,没有一点流传下来,衰败到了今日,不堪说了。
六气治法
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治少阴君火法
*连丹皮汤
*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
柴胡*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
甘草茯苓白朮泽泻
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
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