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井下父子相遇竟用喇叭打招呼,几个意思

今天的历史,无不揉进了史家现实的情怀。所以,历史是“活”的。“口述神宁”挖掘和抢救珍藏在神宁人心中难忘的记忆,发现和记录蕴藏在神宁动人的故事。

“口述神宁”正在寻找:讲神宁故事的人

那天,我在井下经过罐笼时,不由地停下脚步,细看眼前锈迹斑斑的设备,置身在寂静漆黑的巷道内不免触景生情,这里珍藏着太多有关父亲的记忆,往事逐渐浮现在心头。

罐笼

罐笼,专业名称叫翻车机,一种专用于矿车卸煤的旋转设备。

父亲原本是一个农民,年白芨沟矿建成投产那年招工,父亲千里迢迢从河南农村来到矿上成为了矿工。建矿初期,矿区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和生活设施简陋,面对“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艰苦环境,不少乡亲吃不了这里的苦,没干多久便返乡务农去了,而执着的父亲却选择了留下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和无数老一辈煤矿工人自力更生。缺少简单的设备,从农村来的铁匠、木匠就自己动手制作;缺衣少穿吃不饱肚子,就写信让老家的亲人寄来衣物和粮食。在父亲他们看来,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有必胜的信念,困难永远吓不倒煤矿建设者。白芨沟矿80年代建设者们的精神风貌。

白芨沟矿建矿初期的生产运输。

父亲所在的运输区,由于当时井下轨道运输系统尚处于边设计、边运行的阶段,轨道运输质量和标准较低,频繁发生矿车脱轨事故,严重影响运输生产。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半夜三更被敲门声惊醒,而每次惊醒后,父亲就和同事一同走了。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井下发生了严重的脱轨事故,需要父亲指挥,将矿车车轮抬到轨道上去——因为父亲经验丰富,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事故造成的影响降到 。据母亲讲,年春节前夕,父亲请好探亲假准备回老家。就在父母等下山的班车时,碰到了刚从井下上来气喘吁吁的同事,他看到身上背着大包小包的父亲像是见到了救命稻草般,但又有些难为情,于是把父亲拉到一边耳语了一番。而后,父亲立马卸下身上的背包,给母亲解释了一句,便和同事头也不回地向井口奔去。原来,是井下发生了严重的掉道事故。直到那天深夜,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由于错过了当天的火车,母亲有些埋怨,可父亲却欣慰的说:“咱自己家的事小,耽误了井下运输,那可是矿上的大事。”在父亲眼里,个人利益必须要为集体利益“让路”。白芨沟矿投产30多年来,不断投入资金对运输大巷进行技术改造。那时,井下罐笼是原煤卸载最繁忙、最关键的环节,密集的车流考验着轨道的承受能力,轨道接头的上下左右,一旦出现大的偏差,就会引起矿车脱轨,造成运输系统瘫痪而影响生产。因为父亲细心认真,领导把这个最关键的区段交给父亲维护。父亲不负众望,每天精确测量每一处轨道接缝的偏差。父亲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咱得用良心干活儿,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是对大家的安全负责。”父亲说到了,也做到了。在父亲负责维护的区段,从未因为轨道问题出现过矿车脱轨事故。看着一趟趟运煤矿车安全顺畅地通过罐笼,父亲心里是踏实的。年,白芨沟矿面向矿工子弟招工,父亲带着我的哥哥去报名。年,我也听从父亲的意愿,回到白芨沟矿参加了工作, ,竟然巧合地分配到了父亲所在的区队。自此,父子三人都成为了煤矿工人。亲戚不解,责备父亲说:“自己下了一辈子井,还让两个儿子去下井,将来可有的苦受。”可父亲不这么认为,记得他曾说过:“白芨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既然两个孩子在这里扎根长大,总应该让他们为这里做出点什么。”那些年,我和父亲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参加班前会,又一起下井。在井下,我驾驶着比父亲当年更为先进的直流电机车往返穿梭于运输大巷拉运原煤,父亲负责维护轨道。每当我驾驶电机车从父亲身边经过时,都会特意按一声长音喇叭,一是提醒父亲注意躲避车辆,二是向父亲致敬,而父亲与我的车会面的一刹那,总会不厌其烦地冲我喊一声:“注意安全!”那些年,父亲经常对我讲:“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别不把安全当回事。”听得久了,我有些不耐烦。一次夜班,由于车速过快发生撞击事故。庆幸的是,我毫发未损。看着事故车辆被拖走,我被吓得*飞魄散……这时,我才醒悟,是我没有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清晨交接班时,在井口遇到了父亲,我惭愧地低下头不知该说些什么。父亲并没有责备我,只低声说了一句:“别让我担心!”那一刻看着父亲的眼睛,强烈的自责感填满了我的胸口,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把安全放在心上,绝不让父亲再为我担心。从此,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安危在一家人心中的分量何其沉重。

本文作者。

光阴似箭,7年年底的某一天,是父亲接到退休通知的 一次早班。在井下运输线上巡查完轨道后,父亲并没有急于升井,而是在升井的路上放慢脚步,走走停停,父亲是割不断那熟悉的巷道。对于倾注了自己一生情感的运输线,父亲难以割舍……正因如此,父亲 一个班比正常升井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3年的奋斗,3载矿山情,付出的艰辛、洒下的汗水,最终浓缩在那本深红色的退休证上。父亲退休后,虽然迁居离开了白芨沟,但经常还会返回矿区,登高望远,遥看矿区全貌。父亲算得上是白芨沟矿的首批建设者,见证了从建矿投产到技改升级的光辉历程。正是有了父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奠基,才掀开了白芨沟矿的发展史。岁月悄然翻篇,年,一场疾病把父亲带走了。此后的日子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父亲一生不善言谈,但他对待工作勤恳负责的精神和对矿山的执着眷恋熏陶着我。我想,这应该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尽管后来我由于工作调动,离开了父亲工作过的运输线,但我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干工作的热情绝不能减,对白芨沟的热爱绝不会减。正如父亲当年所说的:“白芨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既然我们在这里扎根长大,总应该为这里做出点什么。”这也是我和父亲两代矿工对白芨沟不变的情感。

如今的井下,建矿初期形成的运输系统经过8年技改后,采用胶轮车和皮带,淘汰了电机车运输方式。

整装待发的胶轮车。胶轮车代替了传统的矿车运输方式。

高效的胶轮车运输系统。

父亲奋斗了3个春秋的罐笼和轨道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井下罐笼那昔日繁忙的景象也不复存在,更不再有父亲忙碌的身影。可在我眼里,父亲的身影依旧还在那里,任时光流逝,永远不会磨灭。

*本文作者系宁煤集团员工

“口述神宁”征集

今天的历史无不揉进了史家现实的情怀,所以历史是“活”的。“口述神宁”,让历史开口说话,挖掘和抢救珍藏在神宁人心中难忘的记忆,发现和记录蕴藏在神宁动人的故事,通过重温往事、口述故事,激励后人、凝聚合力,推动神宁集团的发展建设。

一、活动要求

1、遵循“实事求是”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原则。

2、提倡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有机结合,突出史料性、可读性。所用稿件须经口述人审阅签字,附口述人和整理人的简要介绍和联系方式。

二、活动对象

神宁集团员工、家属、子弟。

三、投稿地址

1、投稿邮箱:snxmt01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zp/267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