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石门村,随处可见高低错落的高山、梯田、草原。 石门村位于平均海拔米的高山之巅,山势陡峭,群山相接。全村共有户人,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拥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完整保留着苗族传统文化。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乡村风景。
依托资源优势,该村突出*建引领,整合农耕文化、摩崖石刻、苗寨风情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借旅游“东风”,当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捧稳了“致富碗”。选好班子为生态旅游聚力量“山青水碧的自然环境,古色古香的苗乡底蕴,还有得力的支部班子,成就了石门村20余万人次的年游客接待量和‘网红村’地位。”高坡乡*委书记罗*认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今年是刘德琴担任石门村*支部书记的第五年。年5月,石门村举行换届选举,常年在浙江打拼、群众基础好的刘德琴被大家推选为*支部书记。 上任后,刘德琴不断优化班子结构,积极吸纳 青年、返乡创业人员加入村“两委”干部队伍,建立起集*员活动、矛盾调处、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群服务中心。
“刘书记带头领任务,*员带头打扫卫生,现在,乱丢垃圾的少了,主动打扫卫生的多了,村子越来越美了。”石门村*员王文说,经过大家几年的努力,家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同时,石门村*支部组织*员开展志愿服务。在解危解困、治安维护、环境治理、宣传推广等方面,每名*员主动认领1个以上志愿服务岗位,组织群众学习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文件精神,学习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提升信心,为乡村振兴后劲发力奠定基础。完善设施为生态旅游打基础受历史原因影响,石门村基础设施欠账多。“以前,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使用旱厕,一到夏天,苍蝇蚊虫满天飞。现在,我们村是旅游村了,把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刻不容缓。”刘德琴说,这不仅能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年,村“两委”*员干部每人包保7户,指导、协助村民完成水冲式厕所改造。不到年底,69户村民的厕所改造任务已完满完成。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自年11月以来,花溪区利用青岩、黔陶、高坡等地的自然风光、古韵乡愁,将沿线24个行*村组合成“溪南十锦”项目,进行重点打造。作为其中一个行*村,石门村*支部抓住机遇,争取到资金万元,完成了村寨立面改造、村民住房、游客接待中心、挂壁栈道、休闲长廊、民族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等项目改造,并与贵州藤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休闲娱乐的“汽车驿站”,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8万元。此外,石门村还协调资金,修建组组通公路1.5公里,完成综合楼片区饮用水项目,彻底解决了40余户村民的“饮水难”问题。产业升级为生态旅游作支撑四面环山,耕地面积少,单从地理条件来看,石门村并无优势。然而,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现在却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主要得益于村*支部的发展思路。“只有拓宽思路,利用好有限资源,才能进一步推动集体经济全面开花。”刘德琴说。 通过多次考察学习,石门村于年8月成立了村级合作社,自筹资金10.5万元,流转土地余亩,引进了*花菜种苗种植。许多农户通过参与种植、土地流转,实现了增收。
立足当地具有独特的苗族刺绣、农耕文化、“永镇边夷”摩崖石刻等文化资源,石门村*支部与贵阳市花溪区旅文公司合作,采取“*支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种植菊花亩,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参与管理、劳务用工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通过中药材白芨种植项目,村集体每年可获分红3万余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分红元,成功打造了集农耕、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真的好,我们不仅可以领到每亩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跟着村干部走,准没错。”石门村村民王江龙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看见了商机,自发地把地里产的和山里找的农产品拿到游客接待中心售卖。村*支部利用7万元的*建示范创建经费,新建土特产销售摊位61个,每个摊位收取30至元的管理费,改变了以往混乱无序的摆摊面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销售土特产,3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全村村民实现从年人均收入不足元到现在10元的飞跃。山峦叠嶂,景美花香。望得见山、看得见绿、记得住乡愁的石门村正在*建引领下,逐步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华姝
编辑孙蕙编审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