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吴兴,年4月组织安排到钟山区青林乡二寨任支书以来,从陌生到熟悉,从摸不着头绪到从容应对,我始终忠心事*、公心为民、诚心待人、正心律己,带领全村*员干部齐心协力干事创业、共克时艰,为二寨村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贡献。
矢志不移忠心事*,凝心聚力狠抓脱贫 二寨村是年由原二寨小村和青林小村合并而成,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少数民族聚居且户均人口多、传统观念落后,是省级深度贫困村。 我将原来两个小村的村干部进行整合,形成了一支年轻、文化素养较高、实践能力强的脱贫攻坚铁*,为全村脱贫攻坚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近几年来,不管是在活动室做资料、还是在贫困户家中算收入、或是在易扶搬迁老旧房拆除现场,我身先士卒、脚踏实地、践行退役*人的本色,在我的带领下,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为39.68%。 每一户、每一项,我都认真核实, 识别,经过入户调查、邻里问询、村级评议等各种程序……截至年底,累计脱贫户人;年10月脱贫14户4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于年全部实现脱贫。作为二寨村*支部书记,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看齐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上装满百姓家”。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百姓生活安康 “ 脱贫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今天,走进二寨四组热情的彝族群众家中,家家都会听到。这句彝语的意思是“ 脱贫好得很,感恩习总书记!”。 曾经的二寨,特别是苗寨、彝寨,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秉承“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 修好致富的“组组通”。年,一条5.8公里的旅游大道横跨整个苗寨,主路通了但串户路仍然不通。就在这时,我带着村里的突击队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参与串户路和庭院硬化建设,通过一年努力,完成串户路11.3KM和庭院硬化2.2万㎡,彻底改变了串户路泥泞的历史。 端掉贫困的“茅草房”。年以前,老百姓大多住茅草屋和土坯房,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我的带领下,全村实施户危房改造,针对无劳动力、特困供养、残疾人等特殊家庭,因找施工队成本高,我就组织村里其他村民为农户代建。 年新建房屋搬迁入住后,带领村决战队员利用半年时将村里栋老旧危房全部拆除,即消除了群众住房安全隐患,又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吃水不靠“老弯腰”。村里有2个苗族同胞村民小组,曾经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大山里去背,来回一趟要2个多小时,遇上连日雨天根本吃不上水。 年以来,在我的带领下,村里*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修管道、布管网,在年全面实现了家家户户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同时,带队翻修全村破损管网,全村实现安全饮水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寨村平均海拔米,属于高海拔地区,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84%,群众观念落户、产业发展意识不强。我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牢牢抓住高海拔地区适宜喜凉农作物生长和全村无工业污染、气候湿度适宜等有利因素,多渠道联系企业、动员返乡农民工参与产业发展。 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经过申请,上级*委批准二寨村在冰菜和魔芋产业链上成立临时*支部,我任临时*支部书记,村支两委包组*员、村民小组*员任成员,主要负责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用地、劳务纠纷等问题,使*组织在农村产业革命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冰菜和魔芋产业发展,让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切实让群众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引进贵州圣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万元种植水晶冰菜15亩;动员返乡农民工投资20万元种植魔芋80亩;引进公司种植金银草亩;引进贵州昊德中药材有限公司种植白芨10余亩,带动25户60人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项目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村里提供大棚租赁,农户利用土地入股(鹰岩四组共26户,易扶搬迁的13户土地均参与流转),每亩流转费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务工余人次,人均务工月收入余元。年因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务工受阻,我带领村支两委组织发动群众自行种植马铃薯亩,青贮玉米亩。 因人而异发展养殖。采取“集中饲养+村民散养”的模式, 推进全村养殖业发展,带动92户贫困户养牛头、努比亚羊只,带动户贫困户养生态土鸡羽、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为其代养,户均分红元以上,村民散养激发了贫困户靠勤劳双手致富,“造血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全村逐步走上了畜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致富路。 年以来,累计组织余人次在产业发展中务工,户均增收余元。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成千家万户小菜园市级示范点2个,惠及农户户,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协助帮扶单位联系资金为养牛的贫困户安装监控,目前全村已实现监控全覆盖,老百姓的牛、羊等牲畜被偷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为做好“扶上马送一程”工作 我带领村支两委积极做好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就业增收工作。制定一户一策攻坚方案,把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产业分红,户均增收余元;争取到公益性岗位14个,解决有劳动力的剩余贫困人口就业。 通过产业分红、就业增收等方式,有效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积极引导群众就业。全村有劳动力人,外出务工人。年至今,累计组织余人参加农村实用技能、驾驶、家*、制鞋等培训,通过培训助推就业,培训后的劳动力务工月工资元以上,促进老百姓脱贫致富。 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利用一组三员解决48人就业、生态护林员解决26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4人,组织劳务输出5人到大连就业、11人到省外就业。 防疫和就业两不误。疫情期间,我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联系车辆,组织人统一乘车到江浙一带务工,累计引导人外出务工、人在省内务工;引导不愿外出的在附近从事泥水工、室内装修等临工或在家发展种养殖,月工资元以上,真正确保了两场战役都能打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整理编辑屠琪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