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铜川创建了中国北方 块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今晚(9月4日)9:10,《我的家乡在陕西》讲述铜川群众的脱贫故事,晒一晒乡亲们的“幸福账”。
“创业明星”王薪的“家庭幸福账”
王薪的“幸福账”
王薪,铜川市耀州区北村村民,曾获“八星励志脱贫明星”、“铜川好青年”等称号。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他返乡创业,发展养鸡、养牛、花椒种植等产业,最终摆脱贫困,生活奔向小康。
王薪新家以及他原来的老房子
年,受自然灾害和家庭变故影响,王薪一家被列为贫困户。那时,他家里一年的收入仅为元左右,而支出却高达元,医药费就占了绝大部分,导致家庭开支入不敷出。从那时起,王薪就立志,一定要靠自己走出一条致富路来。
年初,王薪经多方了解考察后,发现农村土鸡在城市餐桌上已经成为“香饽饽”,而且养殖风险比较小、收益好。王薪把自己想建养鸡场的想法告诉了驻村扶贫 书记,村里面帮他解决了4万元的启动资金,一周之内,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就建好了,并投入了多只鸡苗。
王薪还注册成立了铜川市广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说:“根据今年养鸡状况来说,只“走地鸡”纯收益预计达到2万元以上。而且自己种植的7亩花椒进入丰产期以后,也能带来7万元的收入。”
现在,王薪的经济来源逐渐稳定,带领全家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离不开*府的帮扶,也与自己的努力有着很大关系,手上的老茧就是我的‘*功章’”,王薪说。
药用植物学博士阎岩的“企业幸福账”
铜川也是“药王故里”。这里是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近年来,铜川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
阎岩的“幸福账”
阎岩,药用植物学博士,产业扶贫带头人。年,阎岩创立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为保护濒危药材种子资源,相继建立了白芨、珠子参、石斛、重楼、太白米等濒危药材的繁育体系。阎岩作为铜川市中药材培育发展创业孵化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成功“孵化”出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直接带动了当地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铜川耀州的科研基地
宜君县雷塬镇的种植基地
阎岩的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位于宜君县的雷塬基地季节性用工达到每年10人次,成为直接增加周边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农户来说,基地周边农户收入结构由原来单一玉米种植收入转变为“地租+务工+分红”的多元模式,收入不仅提高了,而且更加稳定。
务工村民的“幸福账”
在阎岩团队的努力下,药材产业把农民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阎岩说:“一定要用我们的技术,来带动我们的产业,然后用我们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达成一个互利共赢,为脱贫攻坚作出我们的贡献”。
“玉米书记”靳康鹏的“产业幸福账”
铜川市宜君县哭泉村玉米梯田
靳康鹏
地处渭北旱塬上的哭泉村,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村民的收入以玉米种植为主要来源,一斤玉米仅卖八毛钱。村民们的收入一直提不上去,哭泉村也曾是深度贫困村之一。
年,靳康鹏来到哭泉村担任驻村 书记。6年来,靳康鹏带领村民们以玉米深加工为主导,依托梯田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多种产业。年,哭泉村成功脱贫摘帽,村民们的人均收入从元增长到元。曾经的贫困村已旧貌换新颜,靳康鹏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玉米书记”。
如今的哭泉村旧貌换新颜
在*策扶持下,哭泉村的玉米深加工产业迅速发展,衍生出各种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如玉米酒、玉米须茶、玉米醋等。
主持人体验捞酒糟
曹太锋是哭泉老烧的老板,一开始他不看好这个产业,但在靳康鹏的引导和结对帮扶*策的了解下,他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依托自己 的酿酒手艺和哭泉村的优质玉米,曹太锋建立起哭泉老烧酒坊, 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奔小康。
曹太锋的“幸福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革命老区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激励着铜川人民在迈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来源
《我的家乡在陕西》节目组
编辑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