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中界镇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与重庆市酉阳县毗邻,地势东高西低中部平缓,地形多为低山沟和槽坝,是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乡镇,素有“鱼米之乡”美称,也有“青松盖顶、绿林缠腰、花果满坝、稻花飘香、鱼跃峡门、双龙环抱”之美誉。
近年来,通过决战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界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一条条通村通组公路通向偏僻村寨,一个个种养特色产业生机勃勃……每一处巨变无不展示近年来中界镇建设和发展的丰硕成果,见证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交通拉动为乡村振兴提速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公路不仅是群众出行的通达之路,更是通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年底前,从中界镇到沿河县城只有经沙子街道一条通道,虽然只有15公里,但沿途全是村庄,路面狭窄导致大型车辆通行缓慢,很多村组公路质量不高、通而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界的流通和发展。
虽有“鱼米之乡”之称,但中界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农民多而不富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公路通、乡村兴。近年来,中界镇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通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界镇交通发展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沙子街道到中界高峰村12.5公里的油路提级改造已完成,实现了村村组组通水泥路,打通了群众出行的“ 一公里”,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交通环境的改善,让中界“黔货出山”加快,乡村旅游加速,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年元旦,随着沿(河)印(江)松(桃)高速公路通车,中界镇设立“沿河南”匝道口,一条交通大动脉,蜿蜒在大山之间,不仅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交通出行条件,也实现了中界与县城和其他乡镇的快速连接。
从中界上高速,到晓景乡10公里,到沿河县城8公里,同时还增加一条经淇滩镇地域到县城的快捷连接路,带动了沿河南部片区祐溪、淇滩、甘溪、夹石、谯家等乡镇(街道)因路而变、因路而美、因路而兴。
“一年比一年建得更好,每一年的变化都很大,就感觉去哪都很方便,和大城市的联系也越来越近了。”谈起中界的公路,群众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交通推动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同时,中界镇持续优化交通路网建设,从高速大动脉到县乡村组“毛细血管”通道的畅通,高效带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铺设出一条条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年,孙家社区入选贵州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从年开始,作为莞铜协作示范村,孙家社区人居环境又得到大幅提升,长6公里、宽1.5米的水泥机耕道在空心李示范基地四处延伸,不仅方便了果园的生产管护,还是居民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孙家社区*支部书记龙智说,现在高速路和快捷连接路都通了,孙家社区正利用中界河流经境内及溶洞喷泉多等自然资源,围绕发展“康养休闲”目标,逐渐将果园打造成“山地公园”,吸引更多游客打卡旅游。
仿佛在不经意间,中界镇的广大农村突然变样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交通网络图正在成形,一条条犹如毛细血管的乡村公路延伸到千家万户,一条条小康路正在勾勒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于绿水青山之间,开启了拉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中界镇*委副书记、镇长王喜说,通过路网与旅游景点、农业示范园区、美丽乡村的有效联通,进一步优化了中界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带动沿路乡村旅游发展,为中界乡村振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条件,让这个“养在深闺待人识”的鱼米之乡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产业带动为乡村振兴增效
中界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近年来,该镇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绿水青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中界坝区为中轴,河坎片区和蛟岩片区为两翼,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中界生态产业经济链。
据说是水质和土壤的原因,一直以来,“中界精米”在沿河及周边地区都很有名。“有一种说法,沿河大米看中界,中界大米看河坎,农兴村属于河坎片区,是中界大米的主产区,只要是沿河人,提起我们这里的米,都没有说不好吃的。”中界镇龙兴村*支部书记田代华自豪地说。
年,在外创业的土地坳镇人文猛国,得知“中界精米”盛名,毅然决定回乡发展优质水稻,采取“农场+农户”模式,在龙兴村建立农兴农场,探索出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目前我们主要开发了‘黔水’1、2、3号大米,有普通包装和精包装,主要销往本地及周边市场,高端产品已成功推上了广东等沿海城市星级酒店的餐桌。”文猛国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农兴大米”的品质和味道得到了客人的认可,“中界精米”名气也越叫越响亮。
年,通过招商引资,客商马明锦、马征东、杨通逵到中界镇发展了亩生态茶产业。
“我们这里栽的全是*金芽、白茶、金镶玉等高端茶,得到了镇*委、*府的大力支持,作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扶持,把东莞帮扶修建的茶叶加工厂租赁给公司,设施设备都是目前 的。”
近年来,中界镇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快生态茶叶产业化发展步伐、稳步推进茶园建设,以招商引资、大户带动模式发展生态茶产业,全县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中界镇有生态茶园多亩,有加工厂4个,由东莞市投入帮扶资金多万元,在河坎村建的茶叶加工厂是全镇 的加工厂,一天可加工成品茶斤。”王喜告诉笔者。
年,东西部协作给中界镇带来的新机遇,东莞长安组团在中界镇投资协作资金万元,围绕农业产业振兴,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按照“四季花园”的思路,有效利用空间布局,开启“一团带六村”东西部协作新模式,全力帮扶中界镇孙家社区、罗家寨村、石柱村、心齐村和皂角水村,拓展优化种植品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做活林下经济,打造优质农副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
54岁的杨秀举,是孙家社区的产业大户,10多亩空心李基地套种羊肚菌、平菇等多种食用菌品种。“今年孙家社区在东莞市长安组团的帮扶下搭建了多平方米的大棚,我又租了些大棚土地种西瓜和草莓,实现产业多元发展。”杨秀举说,现在交通很方便,拉近了中界到各地的距离,镇里村里都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不担心产业做不起来。
除此之外,中界镇还以培育“精品水果”为依托,鼓励农户种植空心李1.5万余亩,已挂果1万余亩,空心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产业。
以乌江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带动,规模化种植铁皮石斛、乌江白芨、青钱柳等中药材余亩。初步形成“空中挂仙果(空心李)、树上长金条(铁皮石斛),地下生元宝(白芨)”立体产业发展格局。
建成了孙家大健康产业园区,土地流转让群众直接收入25万元,由村合作社引导园区农户进园务工,聘用15人为基地长期工人,吸收周边群众季节性务工达人次,年创劳务收入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农兴大米”“高峰野生岩百合”等农特产品,成功注册品牌商标走入市场。
放眼望去,在中界,各种产业可谓“星罗棋布”。“以农为本、文旅结合”已成为中界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多元化产业已成为该镇绘就乡村振兴别样画卷旺盛的活力之源。
人才推动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的发展,人才既是源头活水,也是创新引擎。
近年来,中界镇以更高的*治站位、思想站位和工作站位,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确保人才在乡村振兴伟业中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目前,我们镇在农业方面,有高级农艺师3名,在全县23个乡镇(街道)中是最多的。”中界镇*委书记*进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制度创新。
今年58岁的肖永先,是中界镇3名副高级农艺师之一,从年起至今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0年来,他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精神,踏实、勤劳、拼搏、奋进,为推进中界镇“三农”高质量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守初心,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搞好科技培训,做好示范带动,做好传帮带,为中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肖永先说。
年以来,东莞市长安组团派出支医、支教及各类专业支援人才为中界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能。
年5月,在东莞市高埗镇教育管理中心担任镇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张明勇,光荣地成为教育帮扶队伍中的一员,挂任中界中心完小副校长,除负责学校的德育和少先队工作外,还主动申请负责六年级3个班和五年级1个班的音乐课,同时还负责学校合唱社团和鼓乐队组建和训练。
在支教过程中,张明勇把东莞的优质教学以及他熟悉的德育管理、少先队等工作经验融入到帮扶中,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工作。在他的协调下,广东省冼涛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与中界镇教育管理中心签订为期两年的结对帮扶协议,为两地的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捐赠音响设备、图书、书包、体育用品等物资,为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爱心助学金等等,张明勇怀揣着一份深厚的教育情怀,尽自己 的努力做好了东西部教育帮扶工作。
年8月,医院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麦浩彦主动申请到沿河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按照东莞市驻沿工作组的统一部署,麦浩彦被安排到中界镇卫生院进行帮扶指导。
在麦浩彦的精心指导下,中界镇卫生院超声医学检查技术很快有了质的提升,附近乡镇的村民都知道中界卫生院从大城市来了一个“超声”专家,其他乡镇的医生也闻讯而来向麦浩彦学习。
“沿河人民勤劳善良、热情淳朴,能为沿河医疗健康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我会尽量把技术教给超声医生,让他们能够帮助更多的病人。”麦浩彦说。
年,中界镇*委着眼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坚持“一降一升”原则,优化村干部年龄、学历结构,发挥好青年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 人才中,优先选择有回村任职意愿的人员进行回引,保障优质村干部人选储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打牢人才基础。”*进说,换届换出了带动有力的好“头雁”、团结务实的好“两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新时代中界多彩绚丽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年,在外面做了20多年蔬菜批发生意的张勇,在该镇庄严村 书记杨佐*和老支书沈芝友的动员下,毅然回村担任庄严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刚上任,他凭借自身长期做蔬菜批发的优势,无偿拿出2万元资金,帮村民购买种子、薄膜、农药和绳子等物资,带领村民发展豇豆产业。
“百姓要增收,还是要靠发展产业,村民只要种出来的蔬菜,我刚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做好产销对接,把蔬菜产业做到利益 化。”张勇信心满满地说。
年出生的孙家社区*支部书记、主任龙智,去年换届时,37岁的他放弃风生水起的生意,回村挑起乡村振兴大梁,今年8月16日,作为沿河 一个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参加了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代表大会。
……
一条条铺展开来的路网,一项项发展战略,承载了广大农村乡村振兴的希望,唤起了村民回乡发展、增收致富的信心。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下步,我们将把握大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扎实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将中界镇建设成生态更加优良、经济实力更加强大、文明素养更加厚实、城乡形象更现代、生活品质更加美好的新中界。”*进说。
如今,在中界,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一个高颜值的“鱼米之乡”正在慢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