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嘹亮的*歌凝聚的是一份*人情怀,一声扶贫的号角吹响的是一份*人担当。 作为茅台集团驻道真扶贫工作队的一名队员,走访贫困村落,紧跟扶贫项目是我每天的工作。 年,我从部队退役后转业进入茅台集团制酒一线。离开部队的岁月里,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人身份,“冲前头、带好头”是我一直坚持的*人作风。
王伯彬(右一)同驻河西村 书记胡备(左一)查看白芨苗长势
年,我主动申请加入道真扶贫工作队,为道真百姓的脱贫之路助力奉献。 进农家下地头,走村舍访民情,一年的扶贫生活让我体会到了脱贫道路的艰辛,也让我明白了“造血”扶贫才是脱贫致富的有力法宝。 今年,茅台集团制曲四车间与华南*支部合力出资40余万元,为河西村捐建中药材白芨产业基地,结合发展种植技术与入股分红模式提升农户收入。眼见着能为村民们带来实惠,我便积极劝说大家参与进来。
王伯彬和队员一起下乡查看产业发展
“像我们的大太阳天,他也一样的来跟着我到地里采样。王伯彬同志虽然说是退伍了,但*人的气质还在,工作中有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干劲。” 道真县旧城镇河西村驻村 书记胡备这样评价我。 我常说,“只要脚踏实地干,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在驻村工作队,我和队员们主要负责对接完善茅台集团“60·48”工程项目,定期走访48个村落、近千家农户…这也让我亲眼见证了道真从赤贫到脱贫的一路蜕变。 四百多天的扶贫生活,让我从*人硬汉成为了村民的贴心家人。但面对自己的家人,我却总是满怀歉意。年,与妻子新婚仅一年,我便只身来到三百公里外的道真县。
王伯彬在食用菌基地查看菌棒
聚少离多,是我对妻子的愧疚。但我知道,即使脱下*装,*人的作风和责任也依然在我的骨子里。也正是这份执着,支持着我在扶贫道路上一直向前。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的茅台青年,他们充满年轻与干劲,满怀信念与勇敢,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留在了这数百公里的绵延山路上。 王伯彬,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队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杰整理
编辑朱登芳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