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坪村位于滔河镇西北部,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民祖祖辈辈都在土里刨食,从事粮食生产、蔬菜种植来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村里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出门打工。
年初,在外打工几年的袁玉勤却回到了家乡,打算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起初,他拿出打工攒下的血汗钱发展养蜂,在试养殖后,由于经验缺乏,不了解蜜蜂的习性,冬季来临,寒冷的气温和食物的缺乏使得蜜蜂大批死亡。袁玉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专门到外地学习养蜂技术,但因本地花期短、雨水多,始终未能扩大养殖规模。
有了养蜂失败的经历,袁玉勤开始思考发展哪种产业既能符合当地条件,又能成规模发展,还能带动老百姓一起致富。苦思冥想之际,袁玉勤碰到一户村民背着背篓进山,打听之下,原来这位村民是进山挖药,挖到好药材给老父亲炖汤喝。是啊,滔河镇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柏坪村幽深的大山里,孕育出了不少珍稀的药材,如果能因地制宜发展药材种植产业,肯定能事半功倍,袁玉勤这样想到。
年,经过多方考察,袁玉勤选择了种植白芨,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且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买来种苗后,袁玉勤先在自家的土地试种了几亩,看能否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经过近两年的细心栽培,种苗对当地的气候土壤十分适应,长势良好。随后他又流转了40亩土地,继续扩大规模。
时间来到了年,脱贫攻坚的战役已经轰轰烈烈地打响,袁玉勤也已当选为柏坪村*支部书记,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成了他此时的头等任务。为响应县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号召,袁玉勤创办的瑞兆中药材种植公司踊跃参与,积极帮扶滔河镇柏坪村的贫困群众,想法设法要带领贫困群众在贫瘠的土地里找到金疙瘩。可通过哪种途径带领全体村民致富脱贫,袁玉勤再一次陷入了思考。这时,滔河镇打出的一张名片引起了袁玉勤的注意——“清幽滔河、秦巴药谷”。
当前,滔河镇正在大力推进“以林种药,以药养蜂,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循环发展,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的路子,借助镇上产业发展的东风,成立经济合作社,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从而带动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应该是一条出路,袁玉勤这样想到。
如何让贫困户参与进来,让他们放心发展新的产业,是个难题。“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袁玉勤盘算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典型示范,农民是最实际的,缺资金、缺技术都能解决,最怕的是担风险,因此为了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必须扩大种植规模,让老百姓看到成果。
说干就干,袁玉勤到山东考察了白芨育苗大棚,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四川、广州的制药厂联系销售出路。考察完后,他投资余万元新建了全自动白芨育苗大棚,0平米面积的中药材育苗基地。看到新建的专业大棚,村民们参与的兴致高涨了起来。袁玉勤借助苏陕扶贫项目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54户人加入了合作社,以元每股入股合作社,按比例分红。想自己种植的,袁玉勤无偿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并且订单收购。如今已发展白芨种植亩,园区亩。
在发展白芨的同时,袁玉勤跑项目、拉投资,村上新建了高山李子园区、猕猴桃园区,规模各自达到亩以上,采取“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园区务工提高经济收入。
袁玉勤明白,农村基层*员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主要是靠基层干部的努力,只有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普通群众。
(来源:岚皋县工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