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水利扶贫纪事澎湃在线

                            

贵州省*平县谷陇镇,

“天下苗族 镇”,

也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这里山高弯多,

一个个乡村仿佛散落的珠串,

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

这里曾经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

如今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这里记录了水利扶贫工作队和它讲不完的故事……

刘剑(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长、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刘剑(左二)深入火车站村贫困户吴良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自年以来,我已连续在谷陇镇脱贫攻坚一线战斗了4年,这只是我人生长河的一个小片断,但足以让我终生难忘。

4年来,*平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通村通组通户的路通了,家家户户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太阳能路灯照亮房前屋后,新建的移民搬迁房让数千人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苗乡人民背负千年的 贫困标签从此消除,特别是谷陇镇从一个贫困人口最多的极贫乡镇蜕变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多彩苗乡,实现了想象不到的新跨越。

刘剑(左二)身体力行帮助贫困群众整治生活环境

变化是空前的。年我开始担任火车站村 书记,肩上的责任更重,承担的工作更多。84岁的贫困户杨略九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依为命,长期住在透风漏雨的危房中。通过积极争取,多方筹集了6.5万元为杨略九建好了新砖房,配备了床被、电视等生活用品,她的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老人虽不会说汉话,但她知道这是共产*,是习总书记派我们为她修的房子,因此每次我到她家,她都会拉着我的手诉说感激的话语。

为了火车站村养牛场顺利立项,我从村到镇,镇到县,层层奔走协调,终于得以批复实施。现在养牛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展育肥牛采购招投标。计划投资万元,建设年出栏头的养牛场将成为火车站村主要的脱贫产业,也将带动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不管是谷陇镇的基础设施,还是火车站村的发展面貌,或杨略九等群众的生活,驻村帮扶的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庆幸自己能参与其中,见证了历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扶贫路如梭,不负韶华。

熊烈(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局二级调研员、谷陇镇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联络员)

“扶贫之路,我用脚步丈量”。

熊烈(中)实地查看饮水池建设

来到极贫乡镇*平县谷陇镇,已经过去3年多,其间,走过了许多扶贫之路。

这是我所在脱贫攻坚指挥部旁的一条山路,饭后的傍晚,扶贫队员们会在山路上散步。这是一天扶贫工作中难得的轻松一刻,队员们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分享着工作心得、生活体会,扶贫工作的酸甜苦辣,一起随着晚风分散到夕阳映照下的山间。山路走不远,就接上新修的罗英屯大道,20米宽的大道一头连着火车站,一头连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

熊烈沿着山路寻找水源

路的一端,是移民新村,这是镇上 的单体扶贫项目,投资4亿元,现已完工,50余栋新居整齐排开,入住易地搬迁贫困户余户余人。走在大道上,我仿佛已经闻到行道树的桂花香。

在我的扶贫工作中,还走过难以计数的各种路。有连接邻县的县道,我曾参与道路改建时线型考察踏勘,平时是坐车经过,那时却是用脚一步步丈量过来的;有山间小道,两旁是割手的茅草,走过它,是为了寻找村里可靠的水源,欣喜的是沿着这样的小道,竟然找到一汪清冽的山泉;还有这条路,原来是污水沟旁的烂泥路,我们用扶贫资金进行河道治理,结合污水处理、防洪治理、城镇景观建设,如今,原来的污水沟变成了谷陇河,两旁污水管下埋,沿河道建起休闲广场、绿化带、人工湖、自行车道、步行道,脱贫奔小康的百姓,也有了自己环境优美的小康路。

熊烈(左一)查看河道治理

扶贫之路,还有很多,从荆棘之路变成了小康路,又不断成长为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一路走来,有艰辛、有坎坷、有风景、有收获,风尘仆仆,奔向前方。

王光林(贵州省扶贫工作队队员)

“真蹲实干不负韶华”。

王光林(右)走访贫困户

我于年3月到谷陇镇开展脱贫攻坚轮战工作,担任驻城溪村同步小康工作组 书记。两年多来,城溪村贫困人口从户人减少到13户23人,贫困发生率从38%降到0.6%,全村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实现了硬化路组组通、户户通,自来水到户,从传统种养殖到10万羽林下养鸡、亩白芨、亩吊瓜等多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从0元到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升,从深度贫困村到年整村脱贫出列,城溪发生了嬗变。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踏石留印,真情实意。驻村以来,怀揣本是农村来、再回农村去的深厚感情,身体力行,带领全体脱贫攻坚队员、战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用脚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凭真心赢得了群众的信奈,出实招换来了老乡的笑容。

王光林(第二排左二)夜晚召开院坝会宣讲*策

咬紧目标、 发力。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充分发挥“一宣六帮”作用,帮助城溪村先后调整充实村组干部10名,增强基层战斗堡垒凝聚力、战斗力。帮助基础设施建设,强基固本。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群众得实惠。注重发展产业,着眼长远。强化思想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出列不是终点,我将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守初心、担使命,发扬水利人苦干实干精神,好事做实、实事做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为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自豪,这样的经历必将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来源:贵州省水利厅

原标题:《苗岭水利扶贫纪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huazixunlh.com/afhzz/433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