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西安科技大学年暑期大学生赴镇安脱贫攻坚调研实践团一行12人赴永乐街道办木园村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实践团一行看到木园村“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及帮扶效果,看到了周围院落的干净整洁,看到农村文化墙和宣传标语,感受到乡村浓厚的文化氛围,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与他们想象中的农村不一样,这次调研实践是一次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走进木园村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见到了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木园村*支部书记王博,实践团成员一行专访了王博,听他讲一讲基层扶贫的故事。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了解到,木园村地处镇安县城以西10公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近年来,经过永乐街道联村干部、医院干部、村两委会干部等四支队伍的团结协作和群力群策,经过“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根据贫困户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因素,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切实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项目上去,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关键处。通过精准帮扶,目前只剩贫困户6户14人。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了解到,医院年6月1日开始包扶木园村,派出包扶干部49名,包扶贫困户99户,两年来拨付扶贫资金近百万元,扶持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贫困大学生,慰问困难群众,每年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等,通过包扶干部的苦抓、群众苦干,木园村年脱贫摘帽,同步奔小康!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了解到,过去王博在山西承包经营煤矿,手下带着多名工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后来他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回到村上,被群众选为村委会主任。当上村委会主任后,他用两个月时间访遍了全村户。从那时起,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设施条件,就成了王博工作的方向。他先后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便民桥、管涵桥、通组道路建设和民居环境改造等,改善了村上基础设施条件,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年,他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以前,木园村的很多妇女每年7月都去韩城市摘花椒,一人一天能挣多元,群众的积极性很高。王博就琢磨,能不能把花椒引种到木园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于是,王博带领大家从韩城、凤县买来花椒苗,推广种植花椒。但在外地买树苗一路上难免有所损耗,尤其是凤椒,种在木园村成活率较低。王博想,能不能自己在当地培育种苗,随时需要就可以移栽,而且能适应当地的水土。于是他就在自己田里试种了一亩多地,自己先试验,潜心钻研,让花椒在木园村更好地生根发芽。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了解到,木园村抓产业促增收,木园村产业发展以“依托电子商务,发展高山农产,主抓三园建设”为思路,发展花椒、艾叶、桑园等产业园及白芨养殖基地。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板栗、核桃等特色种植基地,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新建养猪场3个、养鸡场4个、散户养蜂箱,使贫困户长短产业达到了全覆盖。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木园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在木园村推行“四扶五风六化”活动,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贫困群众扶智扶志,通过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建立“爱心超市”等措施,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勤劳节俭、自立自强、不甘贫困。当实践团成员问王博,“工作累不累,后不后悔放弃生意回到家乡当基层干部?”王博笑着说“基层干部确实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看到木园村村民逐渐脱贫致富,生活越来越好,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变,自己的工作得到群众认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王博脸上,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坚毅和果敢,这是扶贫一线干部的一面,他是扶贫干部的缩影,更多的扶贫干部一直在路上,他们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心系百姓生活,心系农村发展,默默地为精准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感受淳朴的民风和乡村文化,实地调研扶贫产业,纷纷表示要学习扶贫干部身上那种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迎难而上的精神,要努力学习,用所学知识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将所学知识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树立“不忘初心跟*走,青春建功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文/余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