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沟
田冬林收集整理
很早以前,贺兰山腹地中风景秀丽,花草树木漫山遍野,既有山泉浇灌,又兼细雨滋润,特别是在春季到来之时,万物复苏,奇强的生命力促使花草从贺兰山岩石缝隙中探出脑袋,伸出懒腰,散发出勃勃生机。
贺兰山深处有一条山沟,两侧山峦对峙,溪水穿涧而过。每年春季来临就长满白芨芨草。
传说很久以前,为了躲避战乱,一些游牧民看到了天然茂盛的白芨芨草使得羊儿肥、牛儿壮,真可谓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于是决定在此长期放牧。同时,为了便于牧民间地点的确认和联系,称此地为白芨芨沟。
然而,天公不作美,后来雨水逐渐减少,山泉逐渐干枯,牧草日渐稀疏,牧民逐步迁移,牛、羊同样也不再眷恋这贺兰山腹地一角的白芨芨草了。
年,大炼钢铁期间,曾有从陶乐、平罗、灵武等县抽调来的一些民工在白芨芨沟等地挖坑炼铁。为供应冶炼钢铁所需要的煤灰,汝其沟煤矿井田南侧二层煤头处开挖小窑多处。
年12月31日,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下发《关于批准汝箕沟矿区白芨沟矿井初步设计的通知》。
年3月,原煤炭工业部第七十九工程处的多名建设们,来到了海拔米高的贺兰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白芨沟扎下了根,开始艰苦创业,人们习惯将矿区所在地都称为白芨沟。
年7月,煤炭工业部第七十九工程处革命委员会成立,年,第七十九工程处革命委员会把在白芨沟建设的矿井定名卫东煤矿。
年2月6日,更名为“石炭井矿务局白芨沟煤矿”。矿区南北平均长6.3公里,东西平均宽2.5公里,面积约15.8平方公里。
李家沟
贾长安收集整理
“李家沟”位于石炭井东侧6公里处,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0.22至0.95公里。又名“铪拉达沟”,古称“莎拉垓沟”。
年,宁煤地质队勘探贺兰山地质时,仅有1户人家在此地牧羊,男的姓李,女的是蒙古族人。为了方便称呼,当时的西北煤炭管理局局长高节,遂将此地简称为“李家沟”。
简称为“李家沟”“李家沟”由此作为正式地名开始使用,后来此地修建了昙花一现的石炭井四矿。
年12月,宁夏和内蒙古划定边界时,内蒙古提出该区域(李家沟)由其管辖,但不知该地区有煤。
当时平罗县管辖石炭井地区,该县李县长说:“这地方名叫李家沟,是我们若干年以前就已经经营的草场,应由宁夏管辖。”结果收回该区域归宁夏,李家沟名称遂使用至今。
大峰矿
陈来友收集整理
说到大峰露天矿的名称,凡是当时参加建矿筹备的职工都知道有“两个大峰”,一个是矿名,一个是人名。
大峰露天矿最初叫大风矿。
年,筹建处技术组是根据煤炭部西北地质勘大峰露天矿最初叫大风矿。年,筹建处技术组是根据煤炭部西北地质勘探局在标图上标定的地名--大风沟,拟定矿名的。
这个矿名叫了一年多,刚开始还没有什么。可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有些别扭。原因是矿区处在高海拔地区,一年四季刮风不止,怎么又起了这么个矿名。
时间一长,矿工们的议论渐渐传到了矿领导耳朵里,矿领导也有了改名字的心思。
年9月15日,经过报请宁夏煤炭厅批准,大风露天煤矿正式更名为大峰露天煤矿。
另外一个大峰,是第一任矿长董大峰,他的大名为董跃文。也许是对这个他亲自参与创建的露天矿的特殊感情,矿上开大会小会,他总有一句口禅:“我的大峰怎么、怎么样……大峰怎么、怎么样……"久而久之,董大峰这个名字,不仅在大峰露天煤矿,而且在整个石炭井地区也叫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