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有香友问我为何佛香不香,一时我没明白是什么意思,问了问才知道他们所说的是,为什么寺庙里烧的香不但不香,反而烟熏火燎,甚至有种刺鼻的感觉。想必这也是很多人的心中所惑,因为的确寺庙里烧的香有很大的烟,味道也不好闻,久而久之这种味道甚至有了自己的代名词一“庙里的味道”,然而却很少人会去评价这种气味的好坏,可能是出于对佛的敬畏之心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在寺庙里烧的香都是笔直的圆柱形,有粗的也有细的,这种香被称为“线香”,有的香里面还会插一根竹签,也被称为“竹签香”或者"拜拜香”。
但实际上真正的线香制作是相当复杂的,我在这里可以简单给大家讲一讲我平日里在制作海南降真香线香的步骤和流程。
首先要把各种香料按比例混合在一起,让它们彼此协调各自的气味,这个过程称为“配伍”;第二步把这些香料打磨成粉,再用细筛筛出极细的香粉来,这个过程称为“磨粉过筛”;第三步就要准备粘合剂了,所谓的粘合剂就可以把香粉粘在一起的材料。
古代传统的粘合剂主要有四种,一是石斛,这一种很名贵的中药材,它富含胶质具有粘性,但由于价格昂贵,民间用的较少;二是白芨,也是一种传统药材,干燥的白芨粉遇水后就会具有粘性;三是蜂蜜,但蜂蜜含糖分高,不易干燥,故而多用于合香香丸、香饼,用于线香的较少;四是榆木粉或楠木粉,这两种木粉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不会与香料产生冲突,且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因此是线香中用得最多的粘合剂。 用水把粘合剂跟香粉进行混合,再搓揉成团,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揉香团”。
香团成型之后,要用挤香机把香团挤成一根一根的条状,这个过程称为“挤香”。但挤出的香并不是笔直的,还需要一根一根地把它理直,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理香”。
理香完成之后,还得用刀片把香的两端裁切整齐,这个过程称为“切香”。
切香完成之后,就要把这些还很湿的线香放在香萝上,香萝是一种上下皆可透气的晾晒工具。晾晒则需要在避光干燥的地方让香品自然阴干,不可暴晒,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得找一些重物压在线香的上面。重物的重量需要控制得很好,如果太重了会把线香压扁,如果太轻了又起不到固定的作用,这是因为线香干燥以后会因为缩水而再次变得弯曲。这个步骤就被称为“晾香”。
线香阴干之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要放进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进行存放,这个过程就像白酒的窖藏一样,需要岁月与时间去催化它的香气,有些特别的香甚至需要存放很多年才可以拿出来品闻,这个漫长的过程就被称为香的“窖藏”。
现在我们会发现,一根小小的线香,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达十几步的工序,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可以跳过的。而面对寺庙里每天需要焚烧浩如烟海的香品,如果按照正规的线香制法去制作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此庞大的市场,聪明的中国商人自然不会放过,于是有人开始造假。首先香料是肯定不能用的,只能用一些草木粉甚至草木灰来做主体材料,粘合剂也不能用天然的,只能用胶水。但是草木灰属于无机物很难点燃怎么办呢?那就加一些助燃剂吧,但做出的颜色也不好看又怎么办呢?那就加点工业染料吧。所以最终出现在寺庙里的拜佛香还很好看的,色彩鲜艳,又因为胶水的原因非常坚固,不易折断,最主要的就是价格超乎想象的低廉,这些特性实在是太迎合寺庙场景的消费市场了。但这些香点燃后的效果我们都心知肚明了,有如此多化工品构成的香它又怎么可能香呢?高温下的气味当然是刺鼻的,当然是有害健康。
非专业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