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历史,无不揉进了史家现实的情怀。所以,历史是“活”的。
“口述神宁”挖掘和抢救珍藏在神宁人心中难忘的记忆,发现和记录蕴藏在神宁动人的故事。
“口述神宁”,正在寻找:
讲神宁故事的人 神宁故事记录者
口述/马金明
离开白芨沟已经整整10年了,这些年,白芨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让我始终无法释怀。
白芨沟办公楼
单身楼前的马路
白芨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
我的父亲年到白芨沟矿参加工作。年8月份,年仅8岁的我,在父母的带领下,乘车经过四个小时的一路颠簸,来到了白芨沟。从此,我就变成了一个矿工子弟,白芨沟很多地方都承载着我的童年故事。
刚到白芨沟,我家住在运输区人行井上边的小地窑。那时候,矿上的人已经不住干打垒的小地窑了,住的房子是用土坯垒砌,房顶铺了圆木和板坯,然后再铺上房泥的土房子,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叫它小地窑。
记得那时候,每天早晨不到7点,我就背着书包,绕过煤场的围墙,沿着泄洪沟一直走到菜市场,再穿过石头房中间的小路,才能到达我上学的育新学校。记忆中,上学的那条路,总是那么的漫长。
白芨沟
左:白芨沟老邮局
右:南北街之间的泄洪沟
年,父亲执意要和一个叔叔换房子,我家又搬到了招待所后山上的小地窑居住。小地窑紧靠矿上的生活用水蓄水池,这里不仅离学校近了许多,而且封顶后的蓄水池上面宽阔平坦,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开心乐园,放学后,我总喜欢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到这里开心地玩耍,顺便喝一口蓄水池里的水。
山杏花。
由于家里的小地窑位置较高,除了可以从蓄水池的水管上接一条水管子到家里,方便家里用水外,生活用煤、买粮买菜等其他事情都要背着爬一个很大的坡,走很长的路。
记忆里,那时候家里最累的家务活就是买煤。一次买四吨煤,够父母和我们兄弟一袋子一袋子地背上整整一天。后来,为了省去背煤的苦,我们兄弟索性在春秋两季的每天傍晚,背着袋子到后山去捡煤烧,一天一趟,既可以到山坡上赏山杏花、摘山杏核,一路玩个痛快,又给家里省下了买煤的开销。
白芨沟居委会办公楼。
年,我家终于从山头上搬了下来,住上了南街的小二楼。南街小二楼住户靠近泄洪沟的一面都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空地,住户们都用板坯围成菜园子,种起了蔬菜。母亲种蔬菜是个好手,每年从春天开始,轮番种植小白菜、小油菜、韭菜、葱、豆角、土豆,不仅够自己家里吃,吃不完的还拿到街上去卖了补贴家用。
记忆中的白芨沟南北街中间的泄洪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月都有几天如同城市里的百货市场一样繁华。每月26号到30号,是矿上工人发工资的日子,来自大武口、石炭井、平罗、贺兰以及银川的商户们就像赶集一样聚集在这里。从白芨沟邮局往下,一直到汽车队门口,泄洪沟的两侧摆满了简易的货架,一眼望不到边,在这里,食品、果蔬、服装鞋帽以及五金用具应有尽有,各种百货琳琅满目。每天从早9点到晚上8点,出来转街采购的职工家属和务工人员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白芨沟,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白芨沟。
写下此文的同时,委托现在还在白芨沟矿工作的朋友拍摄了几组今天的白芨沟的街景照片,一并献上,以此慰藉曾经在白芨沟矿工作和生活过的朋友们。
相关链接
白芨沟:叫了半个世纪的卫东矿
神宁地理
“口述神宁”征集
今天的历史无不揉进了史家现实的情怀,所以历史是“活”的。“口述神宁”,让历史开口说话,挖掘和抢救珍藏在神宁人心中难忘的记忆,发现和记录蕴藏在神宁动人的故事,通过重温往事、口述故事,激励后人、凝聚合力,推动神宁集团的发展建设。
一、活动要求
1.遵循“实事求是”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原则。
2.提倡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有机结合,突出史料性、可读性。所用稿件须经口述人审阅签字,附口述人和整理人的简要介绍和联系方式。
二、活动对象
神宁集团员工、家属、子弟。
三、投稿地址
1.投稿邮箱:snxmt01
.